《进一步加强“十三五”云南复杂山地条件下防灾减灾的建议》——刘洪江

发布时间:2016-01-08

作者:刘洪江、李体上、钱振伟

作者单位:云南省防灾减灾新型智库、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云南省民政厅救灾处、云南省高校巨灾风险评估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云南是自然灾害高发省份,也是山地大省,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向山区扩展,经济总量稳步增加,暴露于灾害中的易损体越来越多,十二五期间灾害年均损失占GDP2.1%,高于国家设定的1.5%要求,防灾减灾任务艰巨。

一、十二五期间我省灾害发生的特点

一是灾情多发,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极端天气等突出,二是灾情与复杂地形结合往往造成救灾与减灾难度加大,道路堵塞、救援受阻、通讯困难,三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突出,我省处于印度洋季风和太平洋季风交替影响区,气候变化影响更为复杂;四是我省所处的印度洋板块俯冲地带喜马拉雅地区是近年来的全球地震活跃区,地震风险较大。灾害多发、频发、损失加重将常态性。

二、我省防灾减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防灾减灾基础依然薄弱,大量农村房屋抗震性能低,造成小震大灾现象突出,鲁甸地震是典型的例子;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分割失衡,应急联动机制协调急需提升;三是大震风险逐年加大,根据云南历史地震资料统计,云南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频率为101次,然而自1996年丽江7级地震19年来,7级以上地震一直处于平静状态,目前我省初步具备应对6.5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应对7级以上大震能力不足。四是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还很薄弱,社区减灾有待加强灾民自我防灾救灾意识需要提高。五是防灾减灾人才仍较为缺乏。六是尚未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各社会团体资源配置合力,亟待建立健全高效防灾减灾社会治理机制。

三、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对策建议

一是针对云南复杂山地多山、多云、多雾等特点,加强复杂山地条件下的救灾装备建设与科技减灾能力建设,尤其是救援直升机、无人机、雷达科技设备等救援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将科技装备与技术应用到防灾减灾的各个环节与层面,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空--地一体化的全天候防灾减灾,实现复杂山地地形条件下的灾害快速救援与防灾减灾。

二是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与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社会治理机制。减灾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当前应急救灾模式向灾害风险管理模式改变;二是从当前分部门分灾种的应急、救灾、减灾的工作模式向综合减灾模式改变,提升部门联动减灾。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市场主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的资源配置,特别是进一步推动巨灾保险制度,通过保险机制防止因灾返贫,精准扶贫,形成高效社会治理机制。

三是大灾应对能力提升。强化大灾演练、知识培训,地震高风险区人人学会逃生与自救技能。地震在地震高发区加强隐伏构造研判、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重点加强未来地震高风险区城镇及农村房屋加固。

四是针对目前防灾减灾技术较为薄弱、部门分头较多、信息共享机制较为缺乏、建议成立云南省防灾减灾中心,集合省内外资源,系统开展灾害仿真、风险分析评价、预警、损失评估、应急处置、灾后重建、预案编制、科研合作等。

五是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新型智库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建议减灾委与相关高校合作,进一步加强我省防灾减灾新型智库建设,为我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同时由省减灾委牵头,成立防灾减灾学院,可以挂靠大学,进行防灾减灾本科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