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须用敬 进学在致知

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博老师

信息来源:《云南财经大学报》 发布时间:2014-08-28

    他叫何博,姓何名博,同时也是何博士的简称。“我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为了对得起这个名字,为了让自己名副其实,我奋斗过且仍然在奋斗。”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博老师如是说。

我毕生的事业就是三尺讲台

    今年7月,何博老师获得“2012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这是继他获得“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云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以来的又一次获奖。

   “我毕生的事业就是三尺讲台。”何博老师饱含激情地说。作为一名教师,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教学中,是一位既能“说”又能“做”的师者,也是一位被学生评价为“来上课而不是来上班”的老师。

    他喜欢上进的学生,他害怕学生不如自己,他悲哀的是学生成了自己,他号召学生超越自己,他主张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未想。东盟学院肖丹同学说,“其实很多时候,我真的很想称他为何叔叔,他讲课时很幽默很生动,我觉得他特别有亲和力。”“大学生活一直没有安全感,但是从何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一个人安全感的获得,需要自我的努力与拼搏。”法学院石莹超同学说。



    对于如何将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生动鲜活,何博老师有自己的“秘笈”。他认为这和态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是分不开的。他表示,“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这句话完整地概括了为学和做人应保持的态度:用“敬”心对待周围的一切人——喜欢自己的或者不喜欢自己的;一切事——例如我们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他说,“我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我对马克思主义充满认同感,我信仰它,并且爱上了它,所以我会越做越好。”“学术研究是大学课堂生命力的保障,科研可以塑造大学课堂的灵魂。”何博老师说,他也一直坚信“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理念。他认为,真正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三位一体”才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秘笈”。有人把他优秀的教学能力归功于他善于辩论演讲,但在他看来,较强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只可以奠定教学的基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投入与执着才是关键。

   “何老师思想敏锐,达观睿智。无论身处何处的讲台,他总是那么激情充沛、超越功利而又真实率性。何老师不仅是在授课,他在用心、用爱、用自己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和每一个听众倾心交流。他的课就是他自己的信仰,他自己的人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烨老师说。“何老师的每一堂课几乎都是爆满,不仅学生喜欢听他的课,有时其他学校的老师也会来听课。”旅游与服务贸易学院的王旻洁同学说。

乐于科研  长于辩论

    何博老师说,真正讲好一门课需要科研的支撑,否则大学课堂就会失去活力的源泉,空留躯壳,失去灵魂。他相信在大学课堂,课本主要是给学生看的。“我们要基于教材,但一定要高于教材,要高于教材就要进行科研。”“把科研变成一种习惯,这是他内心追求的生活方式,这是他常常与我们共勉所要达到的一种学者境界。”刘烨老师说。

    何博老师表示,科学研究对于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提升了教学的高度,使教学更加有活力、更加精彩。他认为,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教学工作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做好了科研项目,也能为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正是由于对科研的重视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由他主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的‘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及其典型案例研究”和省级科研项目“边疆多民族背景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调控研究”于今年获得立项。

    很多人对何博老师奋力拼搏、致力于科研表示不理解:这样一直努力不觉得累吗?何博老师明确表示,“我觉得不累,我认为这是一种幸福。幸福不只是享受,只要朝梦想走近一步,那就是幸福。幸福来自于有梦想、来自于为了梦想而奋斗、来自于实现梦想过程中对困难的征服。”

    除了是“教学能手”、“科研能手”,很多人不知道,何博老师还擅于辩论和演讲,他是中国辩论协会委员、也曾长期担任云南大学辩论队总教练,他指导过很多高校和企业代表队参加各级别辩论赛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去年,他指导的云天化集团两位选手包揽了云南省辩论赛的冠、亚军。今年9月,我校兰雪滢、王刚两位同学在云南省第二届“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主题演讲大赛中获得佳绩,何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何博老师对演讲的要求很严格,专业性很强。有一次他给我们指导演讲动作时,甚至细到男生不能将手放在腹部,这是女生的动作。在演讲时他要求我们音、频、气、态、势都要到位。”传媒学院的兰雪滢同学说,“刚开始我很难接受何老师很尖锐地指出错误,但赛后,我才明白何博老师那句话的涵义——成功之前,一味的表扬是我们的障碍,成功之后,过分的表扬是我们的敌人。”

生命因梦想而绽放

    何博老师说,自己这辈子从来都不怕困难。这种无所畏惧源自小时候艰苦的环境,他对此一直充满着感恩和欣慰。
他很喜欢《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因为书里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经历很相似。住在废弃的铁路边以废弃的矿石盖出来得弯着腰才能进去的房子,每天要到三公里以外去挑水,身为煤矿工的父亲收入微薄,母亲没有收入,家里还有个妹妹。考上大学时,母亲奖励给他人生的第一双价值38.5元的皮鞋,如今他还珍藏着。他用父母每个月给他的区区100块钱快乐而又骄傲地过着大学生活,并为每个月初能吃上一盘炒面而兴奋不已。何博老师为女儿取名何一诺,也是希望她一诺千金,不怕困难。谈到过去,何博老师想抽烟了,他说自己一点烟瘾都没有,只是思考的时候喜欢点燃香烟,让思绪伴随一丝丝青烟而不断延伸。他说,像我们今天的谈话一样,一群朋友,一杯绿茶,论古谈今,展望未来,人生妙趣横生。
   
    “有时候书读得多了,责任感就越强了。自己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甚至会因为忧国忧民而彻夜难眠。”何博老师说,他想影响身边的人,想让身边的人去影响其他人,每一个人都踏踏实实地去做,一点一点地去改善实际中的不足,而不是高喊口号停滞不前,或者沉溺于歇斯底里的抱怨和宣泄。“我的课堂可以说是40分钟,也可以说是全天,孩子们有事都喜欢来找我。”他认为,只要师生之间充满信任,老师的资源都是学生的。他经常帮助学生找兼职找工作等,用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发老师表示,“学院里面有什么活动,只要有时间何老师都会去参加,就算不能上场也会去加油。”“他对生活和工作的投入和热爱,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振奋,他用自己的点滴不经意间在演绎着生命因梦想而绽放的生活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章买博士对何博老师的评价。

    乐观、认真的生活态度使何博老师的生活总是过得很满足。他说,人生千万不要为自己设置奋斗的终结点,认为要是能到某一个阶段就可以万事大吉,就可以不奋斗甚至是放纵了。矛盾,时时有、事事有,从来不会有什么时候会是完美的。所以,心态要放好,慢慢做,人生总有更大的收获在等着你。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也不要想着一劳永逸,这样人生便会过得更充实一些。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并且也和爱人有了约定,在高校工作到五十岁,我们就申请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支教,一年一个地方一所学校,让自己为脚下这片红土地——我们的第二故乡——云南的教育事业做最不起眼而又最急需的工作,尽尽绵薄之力。”今年36岁的何博老师这么述说他的梦想。他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课上,何博老师是令人敬佩的师者;课外,他是令人亲切的何叔叔。他幽默,他乐观,他对一切人和事都充满敬意;他谦虚,他无私,他坚信只要一点一点地去做,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原载自2012年《云南财经大学报》第3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