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院广播站——永不消逝的电波

信息来源:《云南财经大学报》 发布时间:2014-08-24

    “通知!通知!由于操场积水,今天早上不做早操。”曾几何时,每当冬日清晨的广播里传来这样的声音时,宿舍里立即一片欢腾。“大家都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那声音很舒服、很温馨,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新。”现任我校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的沙磊老师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如是说。

    直到现在,所有经历过“早操通知”的学长回忆起这个片段时还是会会心一笑。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单一的时代,财院广播站带给师生们的,是触动过心灵的感动,欢笑抑或温暖。她伴随、见证着学子们的成长,纵使时光变迁,那通过广播声线生发的情谊都足以令他们怀念一生。本期《财大往事》,就让我们跟随亲历者的脚步一同去回味那些发生在财院广播站的故事,重温那些有广播陪伴的美好时光。

主播们的记忆片段

    现任我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的李昆峰学长学生时代曾任学校广播站站长。他加入广播站源于一次巧合的机缘,当时他的一位高中同学想去面试播音员,但由于胆子小,便拉上他陪伴,像很多电视剧的桥段那样,最后他选上了,那位同学却落选了。


    当时,按照学校要求,每周一到周五早上650700学生们都要做早操,为了保证播音顺利进行,李学长和一位副站长就住在广播站里,每天早上按时放广播,无论炎夏寒冬,从未间断。他刚进广播站时,站里采取的是一个编辑专职为一位播音员供稿,一位老播音员带一位新播音员的制度。在他成为站长之后,根据当时和省里面许多知名电台交流的经验以及几位广播站元老的意见,决定在我校广播站也采用采编播一体制,既精简了人员,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当年的播音员们可都是校园里的红人,特别出名的就被称为‘金牌播音员’,这大大地满足了年少时我们的虚荣心。我们还是云南省高校中第一家有全英文播音的校园广播站呢。”李学长笑着说。

    现在已经成为云南电台经济广播主持人的姚瑶是我校广播站号称“史上最强阵容”的播音员之一,回忆起当年广播站招新的情景,一切细节犹在眼前。2003年,刚上大一的她由于有一定的电台实践经验,便自信满满地报了名,但是来到考试现场却发现,事情远比她想象的困难,竞争异常地激烈,那时候的广播站是同学们最为关注与喜爱的学生组织之一,考试就分初试、复试等好几轮,上百名同学就竞争几个名额。

    当年广播站的成员毕业之后许多人都从事了广播、电视行业,即便不是这一行业,也成为单位中这一方面的骨干力量,比如沐婷婷成为了云南卫视主播,李学成成为云南人民广播电台954主持人,孔令江供职于玉溪人民广播电台,赵俊杰曾任云南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主持人……

传递情谊的声线

    提起当年广播站的栏目表,李昆峰学长还如数家珍。当时,广播站的播音时段是周一至周五中午12001230和下午530630。周一是财经消息新闻,周二是文坛之窗,周三是周三大世界(综艺类),周四是英语俱乐部,周五是体育节目。

    据姚瑶回忆,当时最火爆节目莫过于点歌和文学节目,时常会有同学站在广播站的窗根儿底下,递进来纸条和卡带,说明要为谁点歌,多是生日祝福一类的,非常热闹,当然也有男女同学隐秘的爱情表白,一旦歌曲或者信件得以播出,就能听到窗外传来笑声和起哄声,连主持人也会被感染。那种带着淡淡羞涩和浓浓幸福的画面,成为了学校中最可爱的风景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她和李昆峰老师在为广播站共同奋斗的过程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最终喜结连理,成为我校广播站的一段佳话。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这段熟悉欢快的旋律,通过广播的传扬,带给沙磊老师的是历久弥新的融融暖意。“还记得当年军训,我不幸病倒了,恰巧又碰上我的生日,本来以为会很灰暗地度过那年的生日,没想到几位同学却在广播站帮我点了一首生日快乐歌,当广播中传来这首属于我的生日快乐歌时,我很是感动,当时觉得病情都立刻好转了。”

    “关于广播站的记忆,最深刻的是点歌送祝福的节目。每当广播中放出同学打电话点歌送祝福时,我们都会猜测广播里点歌的声音是否是我们班同学或是我们认识的人,点播的祝福又是送给谁的。那时的每个春夏秋冬,因为有了广播的陪伴而格外的美妙。尤其是冬天,从食堂端着饭菜一出来,烤着太阳、听着广播,慢慢地走在林荫路上,内心是充实而幸福的。校园广播的‘大学味儿’是最香醇浓厚的,如大学时缔结的友情一般,如斯美好。”现任我校法学院团委书记的杨茜茜如是说。

从未消逝的电波

    大学中的青葱岁月,总会成为流年中最深刻的那一抹亮色,昔日的财大学子们,至今依然深深怀念着那些个有广播陪伴的日子。而那些曾为广播站辛勤工作、努力奋斗过的人,更不会忘记那份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

    当时的广播站条件简陋,房间摆满了设备,同学们只能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写稿、编辑。广播站的喇叭架设在一教楼、二教楼、老办公楼、学生宿舍等建筑的屋顶墙沿,有时候出了故障,因为担心风大,挂不稳会跌落砸到过往行人,校团委的老师总是亲自带着同学们爬上屋顶,小心翼翼地探出墙沿进行维修。

    如今的校园里,已经没有了广播站的身影,没有了那或许嘈杂却满溢温情的声线。广播站的“离去”,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变迁,学校逐渐被居民区包围,由于硬件设施滞后,以高音喇叭为主的传输方式不能保证收听质量,由此带来的噪音扰民问题日益突出。另外,在2002-2003年期间,学校由于新建逸远楼、图书馆等建筑,校园面积扩大,广播站的播报范围却无法随之扩大,经过综合市场调查研究,扩大广播的覆盖范围必须耗费将近上百万人民币的设备安装及改进费,再加上当时学校处于改建、新建校园的特殊时期,资金紧张,最终广播站还是停办了。

    据了解,当时财大的学子们为了留住广播站,曾自发制作发出数百份调查问卷,向学校呈交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广大同学对广播站的眷恋和不舍。

    财院广播站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财大人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欢笑与感动,还有丰富的文化记忆。当年从现在的东盟学院104室传来的声音,也是许多财大学子心中记忆最深刻的“财大之音”。时光流逝,这些温暖的记忆也将伴随着年华增长,日渐醇厚,历久弥新。

原载2011年《云南财经大学报》第2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