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从中一握手 使我衣袖三年香

记“全国师德标兵”、我校统计与数学学院副院长王林教授

信息来源:《云南财经大学报》 发布时间:2014-08-29

        ——王林老师,您觉得什么是幸福?
——我觉得我就很幸福,因为自己的爱好与工作谋生这一块,完全吻合。
——王林老师,您怎么看待教师这个职业?
——教师是个良心活,要对得起台下的学生。
……
有一种生命的动人,纷扬于言行的坚毅中;有一种饱满的绽放,永恒于年轻的心灵中。马克·吐温曾这样写道:“皱纹不过是原来笑容经过的地方。”此刻的王林老师眼角纹痕微扬着笑意,对于他心系了几十载春秋的数学课堂,漫长执教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且听他,娓娓道来。
 
深至骨脉的数学情结
 
王林老师会成为一名教师,源于中学时期数学老师对他的影响。在那个时候的个旧城,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老师走到哪里都备受尊重。老师优秀的教学品质深深影响着他,加之自身数学成绩的优良,他对数学的兴趣愈渐浓厚。那时候的王林,会为同学们讲课,有时还代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而从为他人解惑的过程中,看到对方豁然开朗的神色,那种感觉是酣畅而美妙难言的。
如同身体里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他的数学情结经过数十载春秋的酝酿,早已深至骨脉。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数学老师授课时在黑板上写的一些题目,甚至它们的位置。对金庸琼瑶等作家的文学作品毫无共鸣的他,看数理类书籍却津津有味,对于书上的数学符号,他忍不住赞叹道:“它们真是太漂亮了。”
在昆明学院数学系任教期间,数学系资料室里几乎所有数学书籍的末页都留有他借阅的签名。正是因为这样的广泛涉猎,分析、几何、代数他样样不在话下,可以毅然一支粉笔走天下。也是在那段时间,他经历了执教生涯中最昂贵的两节课。有一次,他到北京开会,会议结束后仍有一些工作需要在两天后继续跟进,为了上第二天早上的两节数学课,口袋并不宽裕的他,毫不犹豫地买了当晚回昆明的机票。而课程结束后,他又自费从昆明飞往北京,继续跟进会议。
在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即便身居陋巷,“有时连买一碗米线的钱都没有”,他依然执着于数学情结,默默奋斗。最困难的时候,在二十多平米的窄房里,他坐在小板凳上,将小小的围棋盘置于腿间,以此为桌,通宵达旦,支撑起一个无垠的科研世界。“我的头发就是那时候白的。”他笑着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时间静默,头发熬成霜白,他写就了一系列注入无数心血的论文,也正是这些论文,以及他严谨的教学,让他破格晋升为教授。
 
“教师这个职业是个良心活”
 
二十岁初为人师的他遇到了一位19岁开始教书、48岁重返校园的学生,当这位学生跑来与他争论自己的作业时,他讶然于这样一位教龄丰富的人竟然把一个简单的公式用错,最震撼他的是,他把这个公式错讲了近三十年,已经有数不清的学生记住了这个错误的公式并沿用开来。他说:“这件事对我一辈子的从教都深有影响。”而从中他获得的最大感悟是,“一个老师上课时的表达不见得要有多好,那是技巧问题,但要随时提醒自己的是,绝对不能讲错知识,误人子弟。”
在王林老师看来,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中,“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就应该多给学生指导,使他少走弯路。”因而面对学生的事情,他总是尽己所能,无微不至。对于贪玩的学生,他会让他们写保证书,通过补考记住教训;对于刻苦勤奋的,他会鼓励扶持。他的学生杨诗怀说,“不管是学习上的事情,还是生活中的,只要你愿意去寻找王林老师的帮助,他就一定会帮你。”
王林老师经常利用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教育学生,也常邀请学术界的友人前来为学生免费授课、作讲座。昔日的大学同窗从本科攻读数学专业至博士后,转攻金融时发出了“我的数学太贫乏了”的感慨,这让他印象深刻,也为他的学生上了宝贵的一课。他在课堂上,经常告诫学生,“读书,是改变自己命运最好的途径。”这是他靠自己一路走来、一路打拼得出的人生感悟。
他还经常与年轻老师交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与感悟。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希望能通过更多的教师去影响学生,因为他始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一群人的才算。”从教近三十年,他一直坚守着“教师这个职业是个良心活”,他对学生一向高标准、严要求,他希望他们能够学到更多东西,因而总是尽心尽力。“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台下的学生。”他的学生黄东说:“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朋友、大哥。”
为了给学生打牢数理基础,他尽己所能,“能够给本科生多上一节是一节,多带一个班是一个班。”他的学生刘强说:“王老师上课多数时间侧重于把问题的背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技巧告诉学生,所以他从不讲书上的例题,也不用除了空间图形外的PPT。”
 
逸夫楼“楼主”
 
从前在逸夫楼办公的时候,王林老师曾被保安、老师们笑称为逸夫楼“楼主”。来得早了,年轻的保安在里间熟睡,他不忍打扰;走得晚了,又被大意的保安锁在楼里。以至尔后的日子里,保安在锁门前总要上来看看他办公室的灯是否亮着。
敬业如他,更多的是在默默的付出与行动中感悟自己,感化身边的人。这样的王林老师,看似飘然走过,实则悄然屹立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什么叫幸福?我觉得我就很幸福,为什么?”他开怀地笑着,“因为自己的爱好与工作谋生这一块,完全吻合。”也是因为这份热爱,他对教学时刻充满热诚,哪怕是在冬日讲课,也可以讲得大汗淋漓。他的学生孙文丰回忆道:“有一段时间王老师腿肿了,很不方便,他还坚持给我们上课。”一支粉笔,就是他洋洒激情的犁;一块黑板,就是他无垠的思想种植地。
他在实践中教会学生人生道理。他认为学生要感受到过程的艰辛才会懂得结果的来之不易,才能“真正体会成功的快乐”。他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项目,经常利用周末甚至假期的时间给他们补课,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作为指导老师,他的学生撰写的论文作为201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优秀创新训练项目入选该年会,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我省唯一受邀参加年会的项目。
王林老师不仅热爱生活,也是“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的人”,他把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办公室里,从事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的的工作。
谈起数学对人的影响,“很多东西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数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认为数学能够带给人最大的好处之一是严谨,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他随手翻开一篇学生第十八稿的论文,上面细致的审阅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放过。他的学生李雪说,“他做的各种研究都特别严谨,每一个参考文献、每一个标点都不能有错。”
清代龚自珍有诗言:”万人从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以此来总结王林老师的师德,再合适不过。三十年前,二十岁的青年初上讲台,在昆明学院闪翼振翮,以飞翔的姿态,在讲台上点亮一盏心灯,带领学子,在前行的路途上融入为人师表的虔诚,以良心为原点,画出生命的圆润。如今,五十岁的长者在云南财经大学默默耕耘,以睿智的眼光穿过师生间横亘的墙垣,以聆听者的姿态,引导茫然的学子,扶持怀梦的学子,以勤劳智慧丈量梦想的宽度,站成参天大树的模样。
原载自《云南财经大学报》第3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