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由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商学院承办的“融合·创新·共生:国家一流课程教学范式探索与实践”第一期教学工作坊,在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工作坊由人事处副处长张玉琨主持。
商学院杨玥、唐泳、黄波三位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围绕“以虚促实”“仿真融合”“线上线下混合”三大教学模式,分享了各自的教学创新经验。
杨玥老师介绍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建设,以线下“金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引入18个本土案例、16篇交叉学科论文及多元评价机制,推动课堂革命。课程成效显著,超九成学生深化了对专业学习与国家发展内在联系的理解,超八成学生树立了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志向,实现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唐泳老师主持的《“双碳”背景下的资源型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决策》虚拟仿真实验,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扮演企业管理者,完成从系统分析到决策运营的全流程,有效解决了管理类实验“不能做、不好做”的难题,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黄波老师主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构建“纸电融合”教学闭环,以慕课教材与线上平台为基础,打通“学-练-用”环节,实现云端互动与线下翻转课堂的深度融合。课程上线后选课人数近7000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课堂参与度。

在互动交流环节,财政与管理学院袁娇等8位老师围绕一流课程建设的组团队策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交流,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经济学院刘富华教授对三位主讲人的报告作精彩点评,三位一流课程主持人破解了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学实践转化等核心难题,通过强化校际协同、构建教研共同体实现突破。工作坊为教师提供了理念启蒙与范式交流的高阶平台,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最后,商学院副院长江新会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一流课程源于持续积淀,立德树人成于长期坚守。教学作为战略性投入,其价值的彰显需要时间的淬炼。
此次教学工作坊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更为学校一流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下一步,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将继续秉承“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服务活校”的办学理念,建立“学院轮值承办”机制,常态化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助力教育教学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管理科负责人、系(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及2024年、2025年新入职教师参加工作坊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