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12日起,在全国、全省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下,我校15家学院先后组队开展了年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落实我校第九次团代会提出的“青春博见工程”。通过活动,让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走进农村,体验民情、了解国情,认清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受教育、增才干、长见识、作贡献。截止7月30日,所有社会实践服务队均已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学校。
7月15日至21日,财政与经济学院一行26人,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强、团委书记唐浚泷带队,赴红河州蒙自市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得到蒙自市统计局、团市委等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统计局局长张云全程协调联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得到红河电视台、云南信息报等媒体的报道,青春彩云南、团省委等微博转发。
实践队来到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旧址、蒙自海关博物馆和红河州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入瀛洲水泥有限公司、市财政局、地税局以及农村、社区、街道等基层进行经济调研学习与财税知识宣传服务,为后期论文与科研作品撰写采集调研数据;走进蒙自市社会福利院,带去营养品、文体用品和演出进行慰问;来到南湖公园、街道及新农村社区进行政策、法律法规、禁毒防艾、纳税知识和省委九代会精神等知识宣传讲解活动,提供财税咨询服务,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基层,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服务队先后在蒙自市财政局、共青团蒙自市委会和蒙自市统计局建立了3个“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校地共建搭建了长期交流平台。
7月15日至19日,金融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一行22人前往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队在喜洲镇寺里村和周城村开展了禁毒防艾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放了近5000份传单、宣传光盘等资料,提升了当地居民对禁毒防艾工作的重视。服务队分成“金融小组”和“保险小组”,先后在喜洲镇寺里村、周城村、巍山县和双廊县走村入户,针对农户金融及保险开展问卷调查,完成700份金融问卷和500份保险问卷调查,为后期撰写论文收集了大量实地调研数据。
7月14日至19日,工商管理学院和信息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以“保护高原明珠,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组成35人的“护滇之翼”志愿服务团,在环滇池周边地区开展了为期6天的徒步环滇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服务团从学校出发,途经盘龙江、海埂、海口、昆阳、晋城后返校。同学们沿途向广大市民发放环保宣传单和环保购物袋,对市民进行采访,听取市民保护滇池的意见和建议,在海埂大坝和昆阳广场设立保护滇池宣传点,利用海报等载体进行护滇宣传;与新河社区的“巾帼打捞队”交流座谈,并亲身参与滇池垃圾和水葫芦、水藻的打捞工作,在“巾帼打捞队”事迹的感召下,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母亲湖;通过对河道及滇池各点水样采集、深入企业和居民开展走访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就昆明市“六大”滇池治理工程的实施情况和进展情况进行调研;在晋宁团县委副书记李海彬的带领下走进滇池源面节污工程示范村——古城村,感受环湖节污工程、入滇河道治理情况和湿地生态园建设情况,并配合当地滇池巡查队在东大河湿地保护区开展护滇巡查工作和垃圾清理工作;沿途随访、探望了为支持滇池保护,主动放弃沿湖村庄土地,离开家园的几位孤寡老人,拜访了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中国建国以来最具魅力50人之一的“滇池卫士”张正祥,跟随他实地探访滇池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深层原因,志愿者们对滇池污染的现状和滇池治理的困难和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更坚定地树立起科学发展观意识。
7月18日至21日,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一行21人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良金的带领下,由院团委书记舒挺和院学生管理科李淑兰老师具体指导,先后赴安宁、昆明和玉溪三地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回访创业校友”、“贷免扶补”政策实施效应调研、财经“三下乡”系列活动以及“国歌悠扬,精神永铸”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受到青春彩云南、团省委等微博转发,春城晚报等媒体报道。
“贷免扶补”政策是从2009年起,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为首次创业人员在云南省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措施。对该政策实施效应的调研一方面结合了学院专业特色,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调研结果能为政府提供政策实施和调整的依据,更好地服务社会创业工作。志愿服务队分成4个小组展开调研工作,陆续在安宁、王家桥社区、玉溪,针对创业校友、个体工商户、普通居民、社区工作人员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发放贷款方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在昆明市西山区王家桥社区,服务队开展了“财经三下乡·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通过在西山区农副产品零售市场设点,宣传“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政策,为当地群众介绍理财知识并为个体工商户提供财政、税收、理财等咨询服务;在玉溪调研期间,服务队同时开展“国歌悠扬•精神永铸”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在聂耳诞辰100周年之际,赴聂耳音乐广场唱国歌仪式和参观聂耳纪念馆的活动形式,宣扬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
7月14日至20日,统计与数学学院“情系新农村•科普暖人心”社会实践服务队和公共管理学院“关爱红都留守儿童 红十字爱心接力”儿童成长暑期夏令营活动服务队,在校团委书记何媛媛的带领下,赴文山州富宁县开展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服务。在富宁县期间,熊术新校长对服务队师生进行了慰问。

在由富宁县政府主持的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座谈会暨捐赠仪式上,校团委代表学校向当地捐赠了由我校师生和昆明新东方学校捐赠的价值一万余元的生活、学习、文体用品。统数学院、公管学院也分别进行了爱心物资捐赠,并共同参与了赴田蓬镇中越界碑、狮子山哨所及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活动。随后,两队分赴不同基层开展活动。何媛媛书记和随队的校团委社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昀璟、党委宣传部吴炳昕老师全程跟进,参与活动并负责与当地的沟通和联络工作。
统计与数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21人,在院团委负责人刘颖、学院任亚萍老师、曹霞老师的具体指导和带领下,围绕爱国主义教育、雷锋精神学习、新农村经济产业调研、义务爱心帮学以及科普知识宣传五个方面开展活动。活动得到了富宁县当地党县委、团县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富宁县里达镇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欢迎。富宁电视台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实践队先后赴富宁县政府、狮子山边防哨所、南疆红领巾辅导站进行参观学习,追寻红色足迹,学习雷锋精神;在里达镇,服务队深入州重点新农村建设点、州级文化村塘子村、旧寨村,就甘蔗、油茶、八角示范种植基地、万寿菊种植示范点进行参观调研;先后在里达镇文化站、小里达村村委会进行座谈,切身感受、见证在党的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服务队还开展了义务支教活动,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并进行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在里达广场为当地群众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并开展科学用水,科学灌溉,科学施肥,科学务农的科普宣传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公共管理学院服务队一行22人在院团委书记杨媛妮的带领下赴富宁县新华镇坡地村开展“关爱红都留守儿童 红十字爱心接力”儿童成长暑期夏令营活动。该项目在中国红十字青少年社会实践项目申报工作中,获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第二等级资助。据悉,全国范围内立项资助第二等级的项目仅有15项。活动不仅得到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还受到“青春彩云南”、云南信息报、“云财团学活动联盟”等微博转发,富宁电视台、春城晚报、云南信息报、都市时报等媒体的报道。
从狮子山边防哨所、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的事迹报告会到烈士陵园的祭奠和入党誓词重温,在“云南红都”一站站的感动中,同学们逐渐意识到肩上担当的使命。在富宁县新华镇坡地村上海虹口坡地希望小学,服务队举行了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暨物资捐赠仪式,并在坡地小学校长盘文荣的介绍下对当地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学们克服民族语言障碍,分组走村入户,在村干部陪同下深入周边的坡地村、团堡村、上木利村、下木利等6个自然村进行夏令营活动动员与调研活动,招募到130余名留守儿童参加夏令营活动。夏令营按孩子们的年龄分为大、中、小三个班,组织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互动知识教学、趣味运动会、安全知识竞赛、文艺节目教学及排演、“心愿墙”、联欢会、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和强烈反响。我校团委书记何媛媛和新华镇副镇长宁健茗、新华镇党委宣传委员凌忠、文山州“十大杰出村官”称号的大学生村官卢伟也参加了夏令营联欢会。
7月16日至20日,城市与环境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15人,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青春奉献七彩云南”为主题,由院党委副书记李昆峰、院团委书记周子靖带队赴晋宁和谐矿区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服务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重点围绕“和谐矿区经济发展”、“和谐矿区生态保护”、“和谐矿区文化传承”、“和谐矿区规划分析”、“和谐矿区资源运用”五个方面开展活动。活动得到了晋宁团县委、晋宁县规划局、环保局、企业办、昆阳磷矿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实践服务队在晋宁规划局听取情况报告会并开展调研工作,结合专业知识对晋宁的合理规划与其实际操作性进行着重探讨;来到晋宁县环保局,在生态环境专题报告交流会后,赴滇池边河长林东大河湿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参观考察晋宁县生态示范村——钟贵村、古城村,切身了解、体会农村生态综合整治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并以发放问卷和定点粘贴标语的方式沿途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宣传;赴国家级绿色矿山——晋宁昆阳磷矿和“企地合作”模式的汉营村进行参观调研,并在震旦生态公园中开展了学习杨善洲精神的宣讲活动;参观云南磷化集团与晋宁县共同建设的地方湿地公园——和璟苑,通过向游客发放湿地保护倡议书,宣传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参观晋宁县工业园区的青山基地、二街乡基地,了解基地的发展现状及规划面临主要问题,针对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环保措施、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进行探讨;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和公园及石龙坝水电站“寻古踏今”,开展“和谐矿区文化传承”专题活动,并在晋宁县团县委建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
7月14日至18日,外语外贸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12人,在院团委负责人何适、教师张欣的带领下赴曲靖市马龙县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得到曲靖市马龙县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的大力支持,受到青春彩云南、团省委、校团委等微博转发和马龙电视台、云南信息报等媒体的报道。
服务队来到当地烟草种植地、烤烟房、煤机厂及原子弟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探索农村经济在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的路径,了解经济体制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深入王家庄宣讲惠农政策,走进玫瑰花及薰衣草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劳作,体验经济作物生产过程;先后到马龙县旧县镇的孤寡老人收养院和旧县镇山村对老人及留守儿童进行演出慰问,并捐赠爱心物资,奉献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参观马龙工业园区省市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之一的小寨循环经济片区,探究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与马龙县党校领导们座谈,进一步了解当地经济状况和文化;走访食用菌种植基地,了解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现状。在最后一站,马龙县通泉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简短交流会上,服务队汇报了此次活动情况,并展示了拍摄的相片和录像,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赞赏,并获赠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三下乡,送温暖”。
7月16日至19日,法学院一行13人组成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刚刚挂牌建立的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棕树营街道办事处展开。棕树营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李云春参加挂牌仪式。实践活动受到青春彩云南微博转发,得到昆明西山网、春城文明网、昆明信息港、云南信息报等媒体报道。
7月初,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倡导的全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在昆明启动。法学院积极响应活动号召,结合专业特色以“法制宣传构建和谐社区、‘三关爱’志愿服务走进基层”为主题,从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抓起,走进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街道办事处,开展了一系列大力宣扬、践行雷锋精神活动。
服务队深入棕树营社区附近的河道边,清理垃圾,用点滴行动关爱自然,维护环境,号召环保;前往棕树营南区社区,进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与问题青少年”问卷调查研究,走访慰问社区低保户,开展留守儿童陪伴式教育活动,设点进行法律咨询和政策宣讲,举办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律援助,落实“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
7月16日至17日,商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一行45人,在院党委副书记叶琼伟的带领下,由院学生管理科副科长王晶、院团委负责人唐雷及教师李婷具体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赴呈贡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爱心帮扶、禁毒防艾宣传、“七彩云南”保护活动、企业调研、防灾减灾、普法宣传等活动。活动得到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社区刘爱民书记全程协调联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副校长、呈贡新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晓萍,亲临活动现场看望并指导志愿服务团的工作。呈贡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实践团队来到小古城苗圃区参观学习,与小古城社区的大学生村官田春丽就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交流座谈;走进小古城小学、梅子小学,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进行爱心捐赠,带领50名小学生学习、游戏,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假日;夜幕低垂,同学们为社区居民奉上一台精心准备的演出,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添了愉快的一笔;志愿者们先后走进梅子社区龙城广场、洛龙公园、斗南花市、街道办进行了包括禁毒防艾、防灾减灾、基础法律普及等知识的宣传及问卷、访谈调研,用商学院的橙色精神践行着青年志愿者的服务誓言,感召着更多的青年投身到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力量中来。
7月15日至31日,国际工商学院近2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院党委书记朱文、团委负责人范志辉、教师杨志的带领下,赴昆明五华区红云街道办事处及其下属的各社区开展了为期1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关注民生,关爱社区空巢老人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彰显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活动受到昆明市五华区红云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并受到《春城晚报》、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
服务队走进“幸福家园”廉租房小区看望独居老人,在八一建军节之际到月牙塘小区探望独居革命老战士,与红云街道各社区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同参加“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环保夏令营,策划暑期活动;走进红云街道办事处,提供岗位助理工作;走入个体工商户,宣讲政府惠民政策。
活动最后一天,学院在五华区红云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公益牵手·国工在行动”志愿者服务基地的挂牌仪式。服务基地的正式落成是红云街道办事处对国工学子实践服务的肯定,也为国工学子提供了奉献爱心和实践服务的平台保障。
7月12日,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赴狮山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出征,成为今年学校第一支出征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在院党委副书记沙磊、团委书记李思蒙的带领下,师生一行15人,以“与时代同行,为党旗增辉”为主题,结合学院特色和当地特色,在武定县狮山村开展了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受到武定县委宣传部、团县委、狮山镇、狮山村村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学院在狮山村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举行挂牌仪式。
服务团相继组织开展了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家座谈访问,新农村考察调研,彝族村寨民情考察,老党员、困难户走访慰问,老年文艺队“闹花灯”演出观摩,小学爱心支教,农家书屋图书捐赠,抗旱节水宣传,烈士陵园参观祭奠,重温红军长征路等一系列活动。同学们深入狮山村村民的生活,带着学院准备的物品走访慰问并和他们一起到田间劳作,了解民情,体察农村生活的艰辛,培养对农民的感情,感受收获的喜悦。
7月17日至21日,东盟学院“昆明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15人在学院团委负责人李贞老师的带领下赴昆明周边开展活动,以特殊的视角和行程展开学习实践。
在活动首站——官渡古镇,同学们身着文化衫,通过发放传单,横幅签名和现场解说的方式发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唤起、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和观念。随后,服务队走访参观了乌铜走银传习馆、糯黑村、大糯黑民俗博物馆、阿着底村、滇剧花灯传习馆了解民俗民情,查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情况。在阿着底村,同学们参观访问了昆明石林普氏民间绣品厂和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协会,并亲手体验民族刺绣工艺,体会民族艺术中深藏的质朴与美丽;专程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诗玛的代表性传承人——王玉芳老人进行了采访,对彝族歌舞艺术、生活风俗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采风过程中,服务队巧遇并参加了云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拍摄组的拍摄。在滇剧花灯传习馆——古渡梨园,同学们观看了滇剧表演,并跟着艺术家们现场学唱滇剧,“用心去做,以爱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带动周边同学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7月14至18日,中华职业学院结合本院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规划职业、成长学业”为主题,由4个教学部分别组建调研服务队,共计45人,分赴昆明市周边及近郊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服务,其中包括职业问卷调查,职业个案分析等方面内容,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
财务会计教学部调研服务队由副院长余根亚,学院赵锶老师、钮钟彬老师带队,一行12人赴嵩明针对会计专业进行调研。队员们走访了县财政局、杨林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参观了星耀•水乡、杨林职教区、杨林工业园区。工商管理教学部调研服务队由袁泉老师带领,一行10人赴澄江华业集团磷化工厂进行调研,并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职业状况,刻地了解到岗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学习规划;随后,同学们参观了位于澄江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并结合云南连续干旱的现状,在澄江开展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在澄江县烈士墓,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开展“英烈事迹追忆会”和入党积极分子宣誓活动。商务旅游教学部调研服务队由李泠钰老师带队,一行11人在昆明市民族村开展“模拟导游、实践在路上”主题活动。活动分组织调研、实践教学与体验和中华义工三大板块。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模拟导游、义务清洁公园环境,落实“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教学理念。语言教学部调研服务队由谭珏老师带领,一行10人到昆明市龙润集团就“商务文秘”职业进行调研。同学们参观了“龙润三宝”并就公司创始人、经营理念、经营项目、分布、产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对文秘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