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长期以来,云南高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多方面多渠道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云南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各种社会思潮激荡,新媒体的出现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师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境外宗教渗透以及云南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态环境,都使得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
加强与改进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又是一项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面的系统工作,要提高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牢牢掌握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就应加强“十化”建设。
一是责任明确化。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部门紧密配合、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推行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制、奖惩制和问责制,强化对高校领导、各部门、教职工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职责的监督考核。
二是保障标准化。制定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专项经费、物质设施、工作制度等标准,实现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保障标准化,为切实加强和改进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保障基础。
三是管理规范化。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云南高校事业发展规划,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依法管理,加快形成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的制度体系。加强对课堂教学、学术研讨会、报告会、讲坛、论坛、校园网、QQ群、微博、微信等主流阵地管理,绝不给错误、消极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四是学科建设协同化。全面梳理云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状,直面制约云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瓶颈,对云南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系统整合云南各高校的资源和优势,推动联合共建、协同推进、均衡发展。
五是队伍专家化。对云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队伍建设进行精心谋划,加快推进。结合学科建设,加强云南高校“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发展较好、作风过硬、富有创新的高校“两课”教师队伍。
六是方式多样化。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转变单一、静态、刻板的教育方式为多元、动态、灵活的教育形式。善于运用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取富有时代特色、体现实践要求的方法开展宣传教育。
七是载体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拓展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载体,把新媒体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新平台、新领域,建设好、发展好、运用好。
八是理论大众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把严肃性与活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紧紧围绕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深度研究,推出一批为广大师生真心喜欢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
九是教学科学化。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云南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需求、思想特点,针对云南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需求、思想特点,针对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科学化水平。
十是工作合力化。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全体校级领导要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校属各部门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本部门工作密切结合,全体教职工要把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作为必须履行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贯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文化活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全过程,真正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有利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大环境。
(作者1系云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作者2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
网络链接: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5-02/27/content_94085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