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9点,世界民族饮食文化与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在云南财经大学开幕。7月9至11日,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印度、中国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围绕会议宗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人类健康与文化发展”展开讨论。
昨日的研讨会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成为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之一。而本报记者走访昆明多家大型超市发现,厂家对不少转基因食品的标注还遮遮掩掩。
背景 学术会议探讨食品文化与安全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是云南财大高层次“人类饮食文化与食品安全”系列学术会议之一,由云南财大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云南财大旅游与服务贸易学院主办。
本次研讨会围绕食品文化与安全,主要形成了四个议题:世界民族饮食文化与食品安全、高新技术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和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措施、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技术。
焦点 华人科学家抛出转基因话题
昨天的会议进行了主题发言。著名华人科学家何美芸博士抛出了“转基因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安全”的问题,引发了现场近百名听众极大的关注度。
何美芸博士在演讲中表示,她通过实际的农业调查发现,转基因的出现阻碍了高产,还阻挡了生态的自然恢复。她认为,有了转基因就没有了可持续的非转基因农业。
之后发言的普度大学名誉教授唐·迈克尔·胡博尔博士的发言也直指转基因技术。他认为,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人类所从事的科技研发活动,存在着认知风险、事故风险和蓄意风险。
他认为,转基因对于公众的好处从来没有得到证明,对公众的风险是巨大的。此外,转基因争议中的信息扭曲十分严重,值得分析和纠正。
场内观点
炮制“乱伦之果”终将遭报应
作家静渊(原名任光华,独立研究者)
转基因不是技术,如果非要称为技术的话,就是生命的复制技术,不过复制的生命不是生命,是生命的赝品和杀星。
转基因就是把生物乙的染色体切片(基因)切下来,插入生物甲的染色体中,使得生物甲增加生物乙的基因功能。但是,遗传密码对于任何个体来说都只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劲地炮制这些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乱伦之果”,终会遭到报应。
现阶段向环境释放转基因不负责
杰弗里·史密斯(美国倡导消费者健康无转基因饮食的领袖人物)
出于对安全的考虑,那些大公司在开发转基因技术时本应处处谨慎,但事实却相反,一些生物技术公司迫不及待地推出转基因种子,根本等不急先科学地做研究。相关审批过程也被政治和利益推着走,政府部门对科学家们提出的意见也置若罔闻。
转基因是有害的。转基因会促生大量疾病,人和动物都不能幸免。如果有足够长时间的研究,转基因也许能达到可预期、安全和有利,但今天把一门幼稚科学的结果强行做成大众食物并向环境释放,是不负责任的。
转基因技术扰乱基因 造成更高风险
迈克尔·安东尼奥(伦敦医学院-Guy医院和国王学院医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
转基因技术可以把任何来源的基因片段插入农作物,把通常不可能相结合的基因结合在一起,把不可能出现的性状制造出来。基因转移的过程引发生物突变的可能性非常高,转基因携带的多种特殊性状结合在一起会扰乱植物的基因,造成更高的风险,还会生长出异常毒素、产生过敏原、改变食物的营养结构。
目前已经大量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农作物体内就带有杀虫剂,事实上是把人类和动物暴露在更多的杀虫剂面前。此外,种植转基因农作物要增加草甘膦等化学品的投放量,转基因技术的诱变效应会导致植物体内生物化学变化,这些都是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
反方有话
黄大昉:安全性被忽视 谣言四处传播
事实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在国内多年来一直未曾停歇。除了大举“反转”旗帜的一方,力挺转基因食品的学者、专家也不乏其人。
知名“打假学者”方舟子就曾撰文表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是媒体上常见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他指出,联合国粮农组织这样的国际权威机构都认可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新的事物往往会让无知者感到恐惧。”方舟子表示,中国政府已把推广转基因作物作为农业政策,但是这并不能打消许多人的疑虑。
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昉也力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他在不久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拿出了一连串数据:转基因作物问世30多年,大规模产业化17年,全世界有1.7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每年也有上亿人都在吃,产品贸易量达到几亿吨,目前没有出现公认的问题。他说,这些事实往往被忽视,反倒是一些传说和谣言被四处传播。
市场走访
调和油90%以上是转基因油
据了解,为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标识制度,目前首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籽、棉花种子和番茄种子五大类。但昨日记者走访多家超市看到,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的多种食品并未标明是否为转基因。
食用油:“转基因”标识躲躲藏藏
昨日11时许,记者走访了昆明市内的百大、百盛、家乐福等多家超市,发现在售的转基因食品主要以食用油为主。其中,调和油90%以上是转基因油,菜籽油有一部分是转基因油,其原料是转基因大豆或转基因油菜籽。
南屏街百大超市售有金龙鱼、福临门、香满园等多个牌子的食用油,只要是非转基因的食用油,都会在包装上注明。大部分食用油的“非转基因”字样都是标注在包装桶的正前方,非常醒目,有少数虽未在正前方标注,在配料表中也会标明。
相对“非转基因”的高调,转基因食用油就显得“很低调”了,“转基因”字样都不明显,要在包装桶的两侧或后面的配料表中才有,不细看很难发现。
豆奶、酱油:基本没有标识
豆奶、豆粉、酱油等食品的主要原料为大豆,记者昨日走访的这几家超市中,多数这类产品没有标明“转基因”或“非转基因”。
在百盛超市酱油区,记者仔细查看了各大品牌酱油配料表,仅发现海天酱油包装瓶身上标注了“非转基因脱脂大豆”,其余的酱油对是否“转基因”没作标注。
此外,同样是利用大豆、植物油等制成的豆奶、豆粉及饼干中,记者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转基因”的标注或说明。
市民声音
对转基因食品应贴标签设专柜
“你了解转基因食品吗?”昨日下午,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问及是否了解转基因食品,不少人均称“不太清楚”。不过受访者一致认为,转基因食品应贴标签。
“虽然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还没有定论,但还是让人担心呀。”市民李小姐说,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到底有哪些,她也不清楚,但听说食用油里含有转基因原料,因此她家到超市买食用油时都会选择标注有“非转基因”的食用油。
李小姐还说,含转基因的食品都应贴上标签,如果商家能在卖场设一个转基因食品专柜,消费者就好辨认了。
市民朱女士则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按照目前情况来看,还是相对安全的,“我们家偶尔会买转基因的调和油,价格比非转基因要便宜。”
采访中,还有部分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转基因”是什么。当记者询问市民高先生是否知道转基因食用油时,他一脸茫然。他说:“我家吃的都是大豆油、调和油,没有看过是不是转基因油。”
人物特写
云南六旬教授反对转基因遭谩骂恐吓
为举办这次研讨会,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顾秀林可累坏了。她一直奔忙于协调召开研讨会的多项事宜,在会议举行的前一天晚上,她满脑子想的都还是学者接待、会议准备的情况。这一夜,这位已经63岁的长者几乎无眠。
顾秀林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后,她担任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发展、全球化和经济人类学。
近年来,顾秀林因“坚决到底”式的反对转基因食品而引发关注,她的微博也成为了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一大主战场,其中的绝大多数微博都与反对转基因食品有关。
由于反对转基因食品,顾秀林遭受了无数谩骂,甚至是恐吓。但她仍然坚持:“除非有人能用科学的证据说服我,否则我不会放弃反对转基因的立场。”
转载在2013年7月10日《云南信息报》A04版
链接:http://news.ynxxb.com/content/2013-7/10/N1110856537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