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财大

媒体财大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云南日报】人民群众是云南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发布日期:2012-08-01点击: 发布人:

        人民群众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明这一重要问题,回答云南精神来源于云南人民历史与现实的伟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于推进云南精神的传播、认同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民群众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的创造者

        精神是复杂的抽象存在,是人特有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究其与精神的关系而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既是精神的创造者,又是精神的实践者。因此,一定区域、一定族群精神的提炼概括、传播推广、认知认同,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那么精神就不能成为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心灵世界的反映,也就不能推动人民群众这个主体所构成的社会生存方式的改变与进步。人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人民群众在自己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同时创造发展了自己,这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存在和表现形式,也是人民群众自身价值的最高实现。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与其创造的精神形成互动关系,推动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演进与繁荣,也推动着自身的发展。站在新世纪的潮头,概括提炼并大力弘扬云南精神,就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云南精神才会体现为生于斯、长于斯、发扬于斯的精神存在,成为当下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今后文明演进的强大推动力。

        云南各族群众创造了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存在。简单考察云南的文明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高原情怀所包含的“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所包含的“坚定、担当、务实”,这些精神元素准确地反映了云南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边疆与中原的关系和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中,所形成和沉淀在内心世界中的精神特质。云南历史的研究表明,云南虽然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但云南各民族都有长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有人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云南的发展与进步。云南与中原虽然有高山的屏障,江河的阻隔,但云南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云南人民从来都不封闭保守、自甘落后,也不坐井观天、妄自尊大。从远古时期起,云南与中原之间、云南各民族与其他地区的民族之间,一直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远古先民到今天云南各族儿女,在艰难的文明演进中,从新石器文化开始,所创造的文化既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点和多民族渊源的特性,又包含了与中原文化相同的文化元素。各民族经历了一个融合与分化交替出现的极其复杂的发展过程,但又能找到共性文化因子,在共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无论哪一个民族,无论其居住在坝子还是山区,无论其经济发育程度、社会结构如何,都拥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表现形式上看,云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但长期以来,云南各民族文化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整体。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是对云南人丰富精神世界中最具特质的精神要素的提炼与概括

        云南各族群众是云南精神的创造者,但云南精神的内涵揭示和语言表述不会自然生成。过去没有提炼和概括云南精神,不等于云南精神不存在。今天提出云南精神,也不能说云南精神现在才有。云南精神是历史的存在,是现实的存在,总之是抽象的客观存在。这种抽象的客观存在,需要人的高度的凝练和概括才能变为具体的表达。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提炼和阐释云南精神,符合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的规律。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提炼概括地方精神的热潮,这正是对精神存在的找寻。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3个省市区提出了本地的精神。这反映了人们在经历了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反映出在对发展不全面、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的深刻反思后,高度关注精神力量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自身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是经济发展以后的文化自觉,从其内核上讲,就是精神觉醒。尽管其深刻性、参与面、影响度还远远不够,但都可以认为这是中华文明在新世纪新阶段演进过程中的文化景象。通过文化自觉和精神警醒,科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在关注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关注心灵世界的自由和完善,这是包括云南在内的各地提炼和概括地方精神的意义所在。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是对云南人丰富精神世界中最具特质的精神要素的提炼与概括。从古至今,云南各族人民身处高原,以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学习的态度,在与中原地区和邻近国家的交流中,在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且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熔铸了改革创新的时代观念与价值追求,升华为继承传统文化、具有云南特质、高扬时代旗帜的云南精神。回溯历史,汉时云南即“兴起学校,渐迁其俗”,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唐代的云南“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宋元明清云南出现了百花盛开、兴旺繁荣的文化景象;近现代以来,护国运动、“一二·一运动”、云南和平解放、多种形式的土地政策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跨越,云南各族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奋力加快前进的步伐。及至改革开放,面对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情,云南人民总是把云南的发展放到时代背景上去观照,放到全国大局中去谋划。从改革开放的艰难起步到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以及今天“两强一堡”建设,无不充分体现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彰显着坚定的信念、高远的追求、担当的勇气和务实的作风。云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经由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今天概括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反映了云南文明演进中的精神存在,是对云南人丰富精神世界中最具特质的精神要素的提炼与概括。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云南精神转化为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征程中,大力弘扬云南精神,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把云南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云南精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云南精神来源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实践中所形成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的科学提炼和准确概括。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云南精神只有回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在云南跨越发展中产生应有的作用。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适应不同对象,用合乎规律的形式促进云南精神的传播、认同与实践。一要注意受众的层次性。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群众,由于地理环境、发展状况、受教育程度、关注问题等方面的不同,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践行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注意研究不同受众的不同特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预设不同的目标,通过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方法,追求不同的效果。二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云南的教育文化还比较落后,一般而言,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还不高。面向劳动群众宣传云南精神,需要通俗化和具体化,需要实现理论性、学术性语言向日常性、大众性语言的转换,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三要注意典型引领。用典型说话,用典型示范,用典型引领是宣传教育、带动实践的有效方法。云南精神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现实中有典型,历史中有故事。不仅要发现和宣传现实中典型的人和事,也要发掘整理云南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人传神,以事寓理,形象化地推进云南精神进入人民群众的脑海心田,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推进云南文明进步与云南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链接: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2-07/30/content_605790.htm?div=-1
                                                          

                                                                载《云南日报》2012年7月30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