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昆明8月17日电 (林娟娟 李发兴 李贵君)52岁的彭澎站在沙漠边缘回望库布其,几小时前他刚徒步穿越出那片漫漫黄沙,这已是他第10次带队与中国第七大沙漠“亲密接触”。就在他身后,一百多名来自北大、武大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学生正沉浸于成功穿越沙漠的喜悦之中。几天前,正是这位年过半百的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带领第一批学生从沙漠的另一端开始了一段“寻找心中绿洲”的艺术创作旅程。
沙漠中结出的教育果实
八月的鄂尔多斯在暴雨的冲刷下,暑热渐渐褪去。位于黄河南岸、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库布其沙漠却依然“热情似火”。700里黄河宛如弓背,迤逦东去的茫茫沙漠如一束弓弦,组成了巨大的金弓形。漫漫黄沙被风雕琢出柔美曲线,迎风坡面细细黄沙腾起空中,翩翩起舞。
2012年8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悉尼大学悉尼艺术学院、美国帕森(Parsons)设计学院等36所国内外著名院校的200多名师生分两批进行徒步穿越库布其沙漠体验活动。作为第三届“邦玩文化杯” 国际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的前奏,60余公里的穿沙体验给参赛选手带去了最震撼的心灵体验。队伍浩浩荡荡,一时间寂寂沙漠被注入了青春的气息。
烈日之下,高70米、角度接近80度的沙坡并不能阻挡队伍前进的步伐。无论相识与否,只要你伸出一只手,总会有人拉你一把。橙色落日、闪闪银河、沙柳、被啃噬得只剩半截枝干的向日葵,还有黑色小虫在沙上留下的细细脚印都成为学生们创作的灵感。年轻的生命在干燥的沙漠中,被烈日彻底点燃了!
回望过去,硕果累累。2010年5月,首届“邦玩文化杯”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拉开序幕,国内外30余所高校的260余名师生成功徒步穿越库布其沙漠。9月,参赛队共提交了200余件作品,15天内共收到近39万次网络投票。2012年3月,第二届“邦玩文化杯”国际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在天津理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武汉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四所高校巡展。
前两届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十所顶尖艺术设计类院校的500余名大学生参赛,收到参赛作品300余件。其中,维也纳工艺美术大学的作品《K TENT》(蒙古包)和天津理工大学的作品《大漠守望者》分别荣获首届和第二届大赛特等奖。“蒙古包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把蒙古包作为了一种促进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交流的的工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曾这样评价《K TENT》(蒙古包)。
各路豪杰出手相助
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路豪杰的出手相助。
早在2009年,一家名为“邦玩文化”的公益企业,举办了一次南北高校大学生徒步穿越库布其沙漠体验教育活动,正是这次机会,彭澎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第一次去了库布其。短短几天中,彭澎发现极端的自然条件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也让这群从未吃过苦的孩子们学会了在困境中保持坚毅,在团体中互帮互助。当然,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开始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这个发现让这位有着浪漫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异常兴奋。
活动结束后,彭澎筹划着将沙漠体验活动常态化。他提议将穿沙与创意设计结合起来,举办大学生创意大赛并在国内外艺术类高校中推广,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北京邦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支持。作为北京恒屹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邦玩文化”财力雄厚,但财力并不足以保障安全、成功地穿越沙漠。考察穿越路线、后勤保障和救援工作都需要强大的后援团队,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邦玩车队”的每个车手身上。
刘昆,邦玩车队队长,他团队的成员据说都是身价极高的“富豪”。从2008年开始,刘昆和他的队员们就开始充当外援志愿者,负责采购、运送物资,为穿越沙漠公益活动提供保障和救援。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当志愿者时,刘昆想了一会儿答道:“我想不到不做的理由”。
除了车队,随队医生也是穿沙队伍中必不可少的力量。徐然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医生。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网上看到了活动的介绍。出于对沙漠的好奇,也希望能为公益活动提供帮助,她决定报名参加活动。3天的穿越沙漠活动,徐然俨然成为队伍中的“守护神”。
困惑与担忧
作为活动发起人,彭澎站在沙漠边缘回望库布其的那一眼极其复杂。几年下来,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作品水平来看,活动都很成功。但这却并不完全符合他发起徒步穿越沙漠活动的初衷。
站在沙漠边缘,彭澎心里有些膈应,那些没被拾起的矿泉水瓶、塑料袋究竟污染了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面对这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会不会消磨他们支持公益活动的决心?极个别自私、倔强的年轻队员会不会让志愿者们后悔当初无私的付出?彭澎告诉记者,越到沙漠边缘这些念头越搅得他内心不安,他很怕费尽心血的活动会因为个别队员不妥的行为而受影响。特别是当队伍越来越壮大,就更难控制各种不当行为。
面对这些困惑,不少带队老师也开始思考。来自武汉大学的邓俊老师说,回校后他将会组织学生做专场报告会,摒弃此前不正视缺陷的方式,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摆上台面,让所有学生一起反思。
另一件让彭澎觉得困惑的事是:尽管这个大赛开创了创意设计比赛先体验再创作的先河,作品设计理念也很前卫,但其中的产品设计类作品几乎都是概念设计,真正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的微乎其微。虽然活动是以公益的形式出现,但若参赛作品能带来经济效益,便能反哺公益,让整个活动具备自我造血的功能。“作品能实现它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这是我们组委会的最大心愿。”彭澎说。
链接:http://yn.people.com.cn/news/domestic/n/2012/0817/c228494-17373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