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财大

媒体财大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云南日报】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窗口

    发布日期:2011-07-22点击: 发布人:

     

    云南财经大学2011届中美本科合作教育项目毕业生毕业典礼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教师Prof.PeterDalton讲授课程:《项目管理》

     美国库克大学教师Prof.AnneMarieGuthrie讲授课程:《生涯规划》

     

     

     

    大湄公河次区域体验教学活动

     


     

    上海体验活动

     

     

       

        中外合作办学是她的一张名片;国际化是她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她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优质的教育质量,严格的教学管理是她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


        她,就是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作为云南省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院校,学院历经11年的发展,在教育国际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实际行动为云南桥头堡建设储备并输送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为了云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窗口和桥头堡建设的先行者。


        超前的办学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南亚连接,有着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在不久的将来云南将需要大量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尔思博士介绍,正是基于10多年前的超前认识,云南财经大学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学校国际化程度的措施,力争将沿边区位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的合作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工商学院于2000年应运而生,作为承办云南财经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的教学单位开始正式对外招生。2003年9月,学校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首家试点单位,提出了有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加快学校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改革原则,国际工商学院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办学伊始,国际工商学院就把创办具有国际化特色、全国一流的中外合作院校作为办学目标和宗旨,经国务院学位办、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分别与美国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里斯窦大学举办本科双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


        2011年7月8日,云南财经大学校园内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希望。云南财经大学和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中美合作项目毕业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两校联合培养的第八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美国库克大学校长为377名毕业生授予学位,并为优秀毕业生授予“学业优秀奖”和“生涯规划优秀奖”绶带,当学士帽的流苏被从右边拨到左边时,在场的许多老师和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同学们4年辛勤的努力终于换来的回报,课程合格的同学将同时获得云南财经大学和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库克大学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他们将带着中美两国颁发的“双学位”、带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带着为人处事的基本素养,带着与众不同的国际化视野启程,迎向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生。


        目前,学院在册学生24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成为云南省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人数最多的学院。


        云南财经大学校长熊术新在谈起国际工商学院的骄人成绩时也感慨万千:这都要归功于国际工商学院超前的理念和胆识。


        国际化教学实践提升服务桥头堡核心竞争力


        走进国际工商学院,很多人都会被这里与众不同的氛围所吸引:宣传栏、办公室的门牌都用英文标注;学生们用流利的英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教进行愉快的交流,拿着英文原版教材的学生迎着晨光,在风景优美的校园里大声朗读;从瑞典、丹麦、越南、缅甸、格鲁吉亚等国家慕名而来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着财务管理课程;同学之间在传阅着自编的英文刊物,精心编排的英语话剧在学院内上演引起了轰动……一不留神,你会有种到了国外大学的错觉。


        学院国际商务专业2007届毕业生程希在获得英国综合排名第4的圣安德鲁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硕士学位后
    回到学院,向学弟学妹们交流学习心得时表示国际工商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和国外大学如出一辙,国际工商学院四年全程的学习让他迅速地适应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并很好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之中。


        这一切都得益于学院——


        课程设置国际化。教学首先要求课程设置要与国际接轨。学院广泛参考了美国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里斯窦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的会计、金融、商务等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不仅要完成云南财经大学的课程,也要完成合作方院校规定的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主要专业课程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的英文原版教材,这对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服务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当务之急就是要从战略高度规划东南亚国家小语种教育,对此学院开设了小语种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修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


        “学习任务之重、学习难度之大、学习乐趣之多、学习收获之大”,2010届毕业生张李丹在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时自豪地说。国际工商学院的课程设置力求帮助每一个学生能够不出国门,也能获得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师配置国际化。国际工商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7余人,其中博士及在读博士29人,国外硕士以上和海外留学背景教师40余人,这些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有着海外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的教师占到了学院师资队伍的70%以上。每年学院都会把教师送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攻读博士学位以及进行学习交流,以至于在国际工商学院每一位老师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校长Dr.JosephBurke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对学生表示国际工商学院的每一位教师具备了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其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在库克大学合作的四校五院中是首屈一指的。学院院长刘尔思博士在谈到教师队伍时也表示,学院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在用良心引导学生成长,用爱心引导学生成才。与此同时,每年国外合作方院校都会派出40余名专家、教授到国际工商学院授课和讲座;学院也会选聘多名外教承担学院英语写作、英语口语、体验英语等基础课程。


        教学方式国际化。为了让学生不出国门也能接受到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学方式的国际化是关键。在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上,考试成绩不是全部,而是将考勤、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论文、小组陈述、项目、期中期末成绩进行综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大一开始,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听力、写作、体验英语、英语角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每周英语学习时间占其每周全部教学时间的70%,为专业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打下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必须始于课堂教学,大二开始,使用最新和最权威版本的英文专业教材、双语或全英文教学。教学方法力求摆脱“说教式”、“填充式”的学习方式,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谈论、小组作业、团队合作中来。


        教学管理国际化。“不能让一个不合格的人才走向社会”,这是国际工商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遵循的理念。学院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经验,倡导“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长远办学思路,拥有一套完整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一个高效务实的管理团队,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对学生实行全面、严格、规范的管理。通过学风建设,狠抓到课率,狠抓迟到、早退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讨论,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学院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管理,严格按作息时间规定运行每天的教学活动,特别成立了由师德高尚、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院教学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督促检查、评估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查,提出教学指导意见。每一学期,学院组织2次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综合测评活动,通过测评,以良好教风促进学风的转变。


        很多就读于国际工商学院的学生提起学院的教学管理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严”字——严格的考勤制度、严格的作业要求、严格的考试制度、严格的评价体系。由于学院推行严格的管理方式,学生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大多数同学在身边的同学、教师的感染下,不断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很多人在毕业前夕都由衷地感叹:“双文凭是混不出来的”。


        学习环境国际化。学院非常重视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每年接待大量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外宾来访。广泛开展的交流活动不仅增添了学院的国际化氛围,拓展了师生的视野,活跃了校园文化,还提高了学院的国际知名度,为学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外教会带来先进的思想观念,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和外教愉快地畅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闪亮班级”风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展示自己的风采;在这里,品牌活动“国际文化节”是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翘首期盼的文化盛典,也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在这里,几乎每一周都会有免费的留学咨询会、专题讲座和雅思课培训;在这里,每一位毕业生在毕业之际都要和国外合作院校的校长进行一对一的面谈,为同学们的职业生涯设计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一位2010年毕业,获得美国库克大学全额奖学金进行交换,毕业后又成功申请美国硕士就读的同学提起母校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最大的感受便是——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


        “《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让我终身难忘,获得了太多实践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人生。”国际工商学院2010届毕业生梁政玮在7月8日举行的毕业典礼上说到。这位说着一口流利英文的女孩子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被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校长授予了“中美合作项目四校五院状元奖”,以奖励她出色的成绩。据悉,这位获得满分绩点4.0的骄人成绩,在库克大学合作的四校五院中名列第一的女生将于今年8月获奖学金赴美国继续深造。


        职业起点始于全球500强之一的安利,从数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公司的对外事务助理。2006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留学期间先后获得了悉尼大学国际商务以及翻译学双硕士学位。目前供职于全国乃至全球第一家文化类产权交易所——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这就是学院里老师们常常提起的2004届毕业生花蕾。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和老师们交流时说起“大学四年影响最大的课程是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


        这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有着这样巨大的吸引力和“魔力”?


        《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课程是国际工商学院引进合作院校美国库克大学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院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国际工商学院根据合作办学的特点,吸取国外大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和优势资源,对该课程进行了整合和创新,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并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涵盖了亲情教育、社团文化、人际关系(自我了解、友情、爱情)、自我管理(压力、冲突、时间、理财)、跨文化体验、爱心教育、生涯探索(生命、信仰、终身学习、自我实现)、职业技能(简历、求职技巧、礼仪、职业测评)等多个方面。


        亲情体验、社团体验、职业体验及专题体验、爱心体验、职业体验则是这门课程的灵魂。很多同学通过亲情体验,感同身受,学会理解、关心和尊重父母,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尽孝意识。而社团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才能、增强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在福利院、儿童救助站、敬老院、红十字会、聋哑学校等非营利性机构的体验,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爱和关怀,提高了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去。”据一名负责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的老师介绍,同学们在大三都要选择在学院与各单位联合共建的体验基地里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和体验,很多同学在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城投、曲靖市商业银行、昆钢钢构公司等体验基地体验后,毕业就与体验基地签订了就业协议。


        从2006年开始,学院在暑假组织大三学生赴上海、深圳发达地区以及桥头堡建设重要的合作伙伴——东盟进行体验学习,让学生了解国际化城市的发展进程和跨国公司先进的生产流程及管理经验。“外出拓宽视野的体验对学生们触动很大。”领着200多名学生到上海进行体验学习的国际工商学院党委朱文副书记说到。“在上海参观了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宝钢集团、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后,学生们表示获益匪浅。”这些考察让学生们既受鼓舞也深感压力,同学们也从上海、深圳、湄公河次区域体验活动中感受到了差距,开阔了视野,也获得了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他们,从这里走出国门


        多年来,国际工商学院一直秉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指导思想,走“引进——整合——本土化——国际化”的办学之路,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走出国门继续深造。


        国际工商学院本科生出国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办学以来,近200多名学生到国外大学继续深造。学生出国留学国别和留学层次都日渐丰富。他们申请到的国外大学不乏世界知名高等学府,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麦考瑞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城市大学等。与此同时,国际工商学院还加强了与合作方院校——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的合作,帮助学生申请奖学金,仅2010年度,就有22名学生到美国库克大学交换学习,有17名学生到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交换学习,为学生走出国门继续创造条件。


        国际工商学院还和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展开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学生可自愿申请到英国进行3至6个月时间的学习,学习期间只需要支付旅费、生活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获得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学位。


        据统计,学院2011届毕业生中外语过级率和托福、雅思通过率也较往年有较大提高,主动进行留学咨询的学生人数和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学生人数正呈现出跳跃式增长势头,近100人已经获得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录取通知书或正在申请国外的学校。


        11年来,很多出国深造的同学在获得国外文凭后回到了云南,参加到云南经济文化建设中,这些高级人才正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懂英语·懂经济·视野开阔”
        毕业生供不应求


        “你们学院的毕业生太好‘用’了,明年招聘的时候能不能给我们多预留几个”。这是中国水电十四局海外事业部人力资源处处长在国际工商学院进行专场招聘时,再三嘱咐学院分管就业的老师时说起的话。据悉,该单位和国际工商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7年以来,学院为该单位输送了多名优秀毕业生远赴南美洲、喀麦隆、刚果(布)、加蓬等地工作。他们在拿着与同龄人相比的高薪水时,也在海外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其中,2008届优秀毕业生施飞宇在今年6月已被破格升任水电十四局驻非洲加蓬办事处主任。


        “懂英语·懂经济·视野开阔”这是很多用人单位对国际工商学院毕业生的评价。学院众多的外籍专家、海外学成归国教师、同堂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西融合的课程、一流的教学设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强化了学生们的英语交流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使之具有坦诚开放、适用性强和主动进取等国际化人才必备的素质。近年来,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社会声誉的不断提高,国际工商学院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就业单位包括各级党政机关、部队、事业单位、金融部门、科研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学生就业竞争力日益提高,本科生就业率连续七年保持在97%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是云南财经大学就业率最高的学院之一,形成了就业率高、就业面广的特点。


        2011年国际工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较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富滇银行、招商银行、各大证劵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南方电网、红云红河集团、云南机场集团、水电十四局等大型国有企业对学院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青睐,仅在2011年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校园招聘中,就有22名同学签订了就业协议,充分体现了学院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


        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尔思自豪地表示,随着学院的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包括国内一些知名企业、跨国公司都会主动找上门来要人,研究生的项目管理、本科生的国际会计、国际金融等专业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而在国际工商学院留学的留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也找到了自己人生新的起点。国际会计专业2010届,说着一口流利中国话的越南留学生阮文孝,毕业后与国际金融专业的胡星同学一起创立了医药公司,业务主要往来于中国—越南,中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之间;而同样来自于越南的2011届留学生毕业后与越南北方银行签订了协议,这名越南同学表示,越南北方银行看重他的是在云南有很多同学在金融机构工作,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云南与越南合作的加深,他在国际工商学院积累的“人脉”将派上用场。

    载《云南日报》2011年7月20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