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田友春博士合作论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发表在中文经济学类顶级期刊《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期。
论文概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堪称“世界奇迹”的近40年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却也不断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其理由是中国全要素增速水平太低,难以支撑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真的与经典增长理论相背离吗?2009年以来,中国TFP增速出现下降趋势,中国TFP增速下降的原因何在?未来中国提升TFP增速的途径何在?
为了深入探讨上述问题,与现有大部分研究使用时间序列和省级面板数据不同,本文采用全行业面板数据。在重构细分行业面板投入产出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1991—2014年的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本文从经济增长来源和TFP增长动力两个方面,揭示中国TFP增长率的变化动态,探讨总量TFP增长的细分行业来源及其变化。研究表明:
第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由资本积累和TFP增长“双引擎”共同驱动,中国的经验并没有背离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研究期间,中国年均TFP增长率为4.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2.67%。但是,受外部需求和供给的负向冲击、资本增速提高和投资行业TFP增速较低的影响,2009年以来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下降,贡献率从之前的46.59%下降为30.05%。
第二,TFP增长动力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进行着转换。在1991—2000年期间,TFP增长的主导力量是技术效率改善,在2001—2010年期间,TFP增长动力在于技术进步的提高,而2011—2014年,技术效率增速又超过技术进步增速,但二者的转换是趋势改变还是短期的波动需要时间来验证。
第三,总量TFP增长的行业来源更趋多元化和合理化。突出表现为,消费性服务业TFP增速由负转正、名义增加值份额向TFP增速为正的行业进行转移和细分行业TFP增速贡献标准差变小三个方面。
本文通过分析2009年以来TFP增速下降的行业来源、“鲍莫尔成本病”问题、制造业技术进步增速下降的原因、服务业技术效率增速提升缓慢的原因四个问题,深入探讨未来TFP增速的提升途径。研究认为:
第一,中国面临着提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速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需要改变各行业技术进步增速普遍下滑的趋势,尤其需要着重扭转第一产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5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速大幅下降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需要改善第一产业长期以来低下的技术效率增长水平,需要扭转采掘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个行业技术效率增速仍在下降的趋势。
第二,中国经济结构服务化并不必然导致总量TFP增速下降,体现为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事实和第二、三产业之间TFP增速的对比两个方面。但需要通过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进一步转出,从根本上扭转其长期以来阻碍总量TFP增长的不利局面。
第三,需要借助对外开放的倒逼机制,推进第三产业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技术效率增长速度。
第四,需要通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构建开放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生产性部门的技术进步增速水平。
本文的核心贡献在于,构建了关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TFP增速变化一个新的解读逻辑。具体贡献体现于三点:
第一,构建和使用更为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从而TFP增速变化动态的分析结果更加符合中国实际。
第二,拓展研究视角,从行业内部视角深入探讨2009年以来中国TFP增速大幅下降的原因和提升途径,可以为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些政策思路。
第三,尝试使用TFP反推时变要素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经济波动的影响,这可能对更精确地测算产能利用率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田友春,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
卢盛荣,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
李文溥,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