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史艳兰

  • 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农业社会学、农村发展、全球化与农业种植、民族文化资源、土地利用等

个人介绍

教育背景

本科: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002-2006)

硕士: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2006-2009)

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2010-2013)

社会兼职

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




研究成果

主持研究课题

1.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云南撒尼人在旅游经济中的土地流转与社会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2FMZB006),起止时间:2022.12-至今,经费:25万元。(在研)

2.国家社科西部项目:旅游发展与云南少数民族土地观念变迁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5XMZ073),起止时间:2015.6-2020.7,经费:20万元。(已结项)

3.云南省教育厅项目:旅游城镇化进程中彝族撒尼人的居民身份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4Y296),起止时间:2014.6-2019.5. (已结项)

4.云南财经大学人才引进项目: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变迁研究(YC2014D24),起止时间:2013.12-2019.12. (已结项)

参与横向课题

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委托研究项目:“石林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ZKWT201911),课题组成员。

2.昆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研究课题:“《旅游法》实施与昆明市导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课题组成员,项目联系人。

主要论文

1.“土地作为财产:旅游背景下云南Y村撒尼人的户籍身份、产权话语和村落组织更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史艳兰。

2.“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的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9(8),史艳兰,刘芳。

3.“西方人类学农民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8),史艳兰,陈刚。

4.“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结的纽带: 云南石林撒尼社会中的 “小伴”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9(27),史艳兰。被搜狐网“少数民族研究”专栏全文转载, https://www.sohu.com/a/328749220_120065061

5.“文化领域和界限跨越:2013东亚人类学年会纪要”,西北民族研究,2014(2),史艳兰。

6.“村落社会结合中的个体——怒江傈僳人‘伴’之地方概念的人类学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卢成仁,史艳兰。

7.“旅游实践中的文化整体性——斯图尔德“社会文化整合层次”理论新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1),史艳兰。(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8.“云南石林景点导游作为景观的旅游建构”,旅游学刊,2012(7),史艳兰。

论文集及教材

1.互惠的断裂与延续——民族旅游进程中石林撒尼人的“伴”与村落治理,《民族旅游与文化中国》,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8,史艳兰。

2.“陈坑的岁时祭仪和供品”,载《闵南陈坑人的社会与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史艳兰。

3.“仪式和旅游”,载《旅游人类学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史艳兰。

主要著作

1.合著:中外新视野 婚礼丛书,《中西合璧——城市婚礼》,2016.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者:刘永青、史艳兰。

2.编著:《人类学与山地文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6.8,作者:陈刚,徐杰舜,韦小鹏,史艳兰。


教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社会学》、《比较政治学》

研究生课程:《文化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伦理》

本科及研究生选修课:《人类学与世界面临的问题》、《世界民族与文化》、《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