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郑德荣教授:高高举起信仰的旗帜

信息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8-09-20   点击数:
    郑德荣教授走了。

这个93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时代风云,激荡变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追寻真理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诉求,他笔耕不辍,始终以过人的政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去回应质疑,坚持用真理作为前行的坐标;

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1986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纪老人,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将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90岁之后,他仍然坚持学术创新,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来,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理论成果。

“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细数郑德荣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

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

“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

——对真理的渴求,让郑德荣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信念

1926年,郑德荣出生于吉林延边,那正是列强入侵、战乱四起的年代。少年时的郑德荣先后在“奉天”和“新京”求学。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统治,这让郑德荣体会到了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一颗年轻的心灵总在拷问自我:“到底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

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1948年,还在读大学的郑德荣从国统区投奔到解放区,进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二部短训班学习。在那里,郑德荣懂得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看到了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打成了一片,这些给郑德荣留下了深刻印象。“公木先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是个大人物啊,他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时,用口语化讲理论,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让人入耳、入脑、入心。”郑德荣在回忆录里说道。当时给他们授课的还有校长张如心等,用郑德荣的话说就是:都是文化层次相当高的,都是有水平的人物。所以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共产党的理论,他就坚信不疑,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短训班,郑德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述,在马列主义中找到了人生奋斗目标的答案,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一旦树立了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一定站在真理这一边!”

1949年,郑德荣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1952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学校为了加强马列主义4门课的教学工作,新建立了4个直属教研室,郑德荣被分配到了中国革命史直属教研室任教,从事中国党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那时候起,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刻苦钻研,全身心扑在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中。1953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郑德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就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郑德荣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郑德荣对事业无限热爱,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淳朴、真诚、坦率、明朗。所以,他始终坚持学习,孜孜不倦。他的学生每次到他家中,他都在书房读书,他家桌子上、书架上,甚至床上,到处都是书。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书写作。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深深沉浸在红色理论的海洋里。

作为教师,郑德荣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三位一体的,而传道应列为首位。今天的道,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之道。所以,他将多年教学和研究的收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自己对党的事业执着追求的心得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他经常对学生说,不仅在业务上要使自己成为国家的高级人才,而且在政治上应使自己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不管在什么样的政治风浪中,都要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站稳立场,保持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

郑德荣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红色理论的机会,他讲学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工作有多繁忙,身体有多么不好,都欣然前往。即使是基层单位的邀请,他也从不拒绝。学生劝他,这么小的单位就不要去了吧。可他却说,这是责任,是我们的专业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怎么能推脱呢?

多年来,郑德荣不仅勤学不辍,还坚持创新研究,著述颇丰,他编写教材,出版专著,并通过这些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传播得更为广泛。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郑德荣提出了很多新论断。他的这些学术观点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更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高度一致。

在郑德荣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博士生邱潇一直陪在左右。“郑老师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在方方面面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邱潇说。

一件件小事被他的学生和同事翻了出来。

1955年,郑德荣因公到西安出差,想借此机会看一看大雁塔,就利用周日乘车前往,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张4分钱的车票撕掉。他是怕和其他的车票弄混了,报销出现问题。

政法学院党委书记齐仁庆说,有一次,郑德荣的亲属想用他的医保卡买点药,却被郑德荣严厉地训斥了,“公私分明,党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随便开这个口子。”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郑德荣一直被结肠癌折磨着。可就是这样,他也很少缺席过政法学院的党支部活动。考虑到郑德荣的身体情况,很多同事劝他不用亲自出席活动,让学生代替参加就好了,可郑德荣坚决不同意:“参加党支部活动,这是一名党员的基本职责。”

政法学院团委书记吉喆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榻上的郑老师心里只有党和科研事业。他告诫前来探视的弟子要‘不忘初心’……”

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郑德荣既是马克思主义笃定执着的信仰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穷一生而不悔。在他的人生中,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

    网络链接:
http://www.sizhengwang.cn/szzx/rwfc/2018/0619/1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