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团队及科研平台建设 提升区域经济学学科水平

专访我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子项目负责人张洪教授

信息来源:《云南财经大学报》 发布时间:2014-08-29
 
    记者:  为达成这个目标,有哪些重点工作要做?目前工作的推进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
    张洪:  第一个重点是团队建设。关于学术团队建设,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引进来,送出去”。“引进来”分两个层次:一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即引进高素质的学科代表、学术带头人。我们目前已经引进了两位首席教授和两位特聘教授。两位首席教授分别来自荷兰和东部发达地区。来自荷兰的张建红教授目前已经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3-4篇论文,所以成果还是很显著的。而两位特聘教授,一位是来自美国的王法辉教授,其同时也是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之一,另一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吕喜玺教授。下一步,我们还将引进1-2位高端人才。二是年轻博士的引进。通过引进年轻博士,使区域经济学的学科队伍有一个良好的年龄结构,从而形成学术梯队。“送出去”也有两个方面:一是送到国外。二是送到国内一流大学。送出去的意义就在于开拓教师的眼界,让他们在一流院校的科研氛围里学习研究,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国外方面,目前有1人赴法国学习,最近将派1人去美国。明年,还将有2人赴日本和美国。同时我们已经和日本熊本大学就研究生和教师的交流签订了协议,现在正推动和美国高校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流合作协议。国内方面,已有4位教师去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访问学习。下一步还将加大“送出去”的规模,明年将去2-3人。
         
    第二个重点是科研平台建设,主要是重点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区域经济研究日益从政策研究向实证性研究转化。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获奖标志着区域经济研究向规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向发展。建设重点实验室,就是为了以空间技术为支撑,研究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等相关领域。目前,国内在这一块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们初步打算,今年以内在学校支持下,先把“高原山地土地利用”实验室建成校级重点实验室,然后申报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争取“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与国土资源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并争取在“十二五”末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而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模型构建和理论计算的平台,提升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论文和研究课题的档次。因为做研究需要数据,我们强调建设平台,一方面希望通过科研平台建设整合团队资源并在此平台的支撑下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这一平台是开放性的,不仅向本学院,还向学校各单位,包括区域发展研究所、国土所开放,统计与数学学院、信息学院和财政经济学院的老师也都可以利用其中的数据库、相关技术软件等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同时,该实验室还将向云南省和全国的高校、研究机构开放。
        
     第三个重点是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整个区域经济学学科团队已获批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在A类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经过积极争取,我们的科研经费有了大幅增加。目前获得的科研经费年均超过300万。科研经费的不断增长,为团队发展注入了后劲,我们目前正在申报科技部的项目,若批下来就又有几百万的经费。
 
 
    记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你如何看待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什么心得?
    张洪:做任何事情当然都是有困难的。我就谈点希望吧。一是希望学校在实验平台建设上多给予支持,以便我们能真正把省级重点实验室拿下来,从而在研究档次上为学科团队、为教师提供较高层次的研究平台。在科学研究上,平台建设和课题申请是相互促进的。完成研究项目首先要有研究环境和手段,亦即平台。平台比较高,国家的支持力度也就比较大,在高位上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在引进人才方面可以得到较多一流水平的人才。反过来说,建成重点实验室后,每年又要做足够的课题争取科研经费来维持平台。因此,如果建成了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课题和国家级课题就容易拿到。以后我们还将争取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在争取国家项目上会更有支撑力。
    二是希望学校在科研管理上能有所创新。给老师更多时间做科研项目,特别是大的科研项目。
    三是希望学校加大在科研学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扶持力度。因为我们必须走出去,争取国际研究项目,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合作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记者: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张洪:继续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完善平台建设,争取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继续鼓励教师申报更多的国家级课题,获得更多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发表更多的高层次学术论文。
 
    记者: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何种指导思想或原则?
    张洪:以人为本。让团队有积极性,有干劲,努力使科研人员个人目标和学校总体目标相一致,从而使大家为学校目标不遗余力地奋斗。当然,这涉及利益上的分配问题,我们在这个方面还要不断进行探索,尤其是在当前人事制度改革的环境下,如何激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干劲和科研积极性,还值得我们下苦功夫探究。
 
                                           原载自2010年《云南财经大学报》第2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