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大学中真正的自己

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多种形式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信息来源:《云南财经大学报》 发布时间:2014-08-29
 
当下,大学生在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多重压力,当面临这些问题时,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致力于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为广大师生服务。本期,就让记者带领读者走进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心的运作,以便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帮助。
用心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张桌子、几把凳子、一个柜子整齐的摆放着,一株盆景放在墙角,几件简单的家具构成了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个体咨询室,简洁明净。当有同学需要心理辅导时,中心的老师就会在这里与之面对面交流,为他们解疑答惑。
 “我校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是面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由学生处具体管理,在业务上接受云南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高建昆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是针对在校学生开展适应性及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冲突和压力等问题,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据高老师介绍,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处于16岁至23岁的年龄阶段,在自我发展、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需要有专业的人士进行指导。大学生生活面较窄,对待出现的问题没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容易出现退缩、逃避、自责、焦虑、困惑等负面行为与情绪。“如果大学生没能很好的自我调节,时间久了心理会出现问题,就需要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辅导和干预。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把技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打消疑虑,能有效地独立思考,面对问题时有能力解决、有人交流、自己有领悟,找到大学中真正的自己。”
专业  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面对同学的咨询,我们有着一套完整、专业的咨询流程。通过建立咨询关系、评估诊断、确定咨询方案、开展心理咨询、结束咨询等环节对同学进行辅导。”高老师说,通常,先与咨询者确立双方的保密协定,然后与之交谈,了解相关信息,接着确立咨询目标和方案,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后,视辅导效果由咨询师与当事人共同确定是否结束咨询过程。“整个过程,我们都严格遵守保密协议,不泄露当事人的信息,接纳他们,尊重当事人的想法,用专业的技术解决他们的心结。”
谈及有的同学认为心理老师具有很强的洞察能力,很容易就发现人们的内心想法,害怕与心理老师交流,怕泄露隐私没有安全感时,高老师表示,心理老师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不对个人隐私好奇,避免出现咨询之外的多重关系。与当事人确立的咨询关系只存在于咨询的过程中,不干扰当事人的生活,工作结束咨询关系便随之结束。他告诉记者,在交谈时更多的是倾听让当事人纠结的事情,通过倾听努力地去感受当事人的情绪,感受对方所处的状态,像镜子一样把自己所体会到的反馈给当事人,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当事人都身处困局,看不到一些问题,有解不开的心结,走不出的阴影,甚至自己与自己较劲。心理老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发现他们看不到的问题,从而与当事人商讨出行之有效的方案。”高老师觉得这份工作需要用心去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同学走出阴影。
平时,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老师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咨询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同学心里别扭,有心结,问题简单的,通过一次咨询就可以解决。而情况复杂的,需要多次的咨询才能解决。“有一次,一位女同学找到我,说她的男朋友提出分手,自己挽回了也没有效果,正在调整还没恢复时,她又看到了前男友与新女友在一起,再次受到了冲击。我与她进行了不少于三次的咨询。”高老师说,在正常情况下,类似的案例需要通过一到三次的咨询调整情绪,然后再通过二至三次的咨询,对当事人的人际关系、生活等方面的负性认识进行疏导,完整的过程需要六次左右的咨询、大概历时一个半月的时间。对于极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来访者,还需要跟踪辅导,长期跟进。
形式多样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的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除了高老师外,还有赵毅媛、龙茜、李佳峰、张波四位老师,除了个人咨询服务,他们还要负责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活动、科研等工作。高建昆、李佳峰、龙茜三位老师分别开设了《心理科学与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学》、《积极心理与自我调节》三门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
据龙茜老师介绍,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还配有两间个体咨询室和一间沙盘治疗室,能够同时对多位同学进行辅导。目前,每个学期会有近百位同学前来接受咨询服务,基本上每个学院都有。中心还依托校园网、QQ、微博、电子邮箱等网络平台为全校同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现在QQ上咨询的同学很多,每学期由老师轮流负责,我们的微博——‘云财清音’也受到同学们的关注,近期,我们也正在策划在校报上开设专题栏目,以通过介绍心理咨询个案等方式来进一步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龙老师告诉记者。此外,中心还成立了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协会,成员由我校在校大学生组成,是一个集公益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组织。成员在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并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剧比赛等体验式自主训练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同时中心还通过征文比赛、海报设计大赛、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来增强影响力。
针对新生入学容易出现的心理现象,张波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 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人际环境、学习观念的转变、时间管理方面会出现不适应、失望感、孤独感、被动感、空虚感、自卑感的心理现象,一般要经过一学期左右的调整:经过兴奋期、困惑期、调整期、稳定期等发展阶段。“大一新生要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虽然大学的学习比高中时轻松了许多,但也需要有好的规划,善于管理时间,尽快适应。在生活上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向老师、朋友倾诉,不要让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此外,他认为在学院里开展新老生交流会也有利于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和熟悉大学环境,通过学长、学姐的经历给新生以参考性建议。
                                                                        原载自2012年《云南财经大学报》第3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