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教学科研

 

会计学院举办2018年第3期会计论坛

2018-04-2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会计学院
    4月25日晚,会计学院在南院逸夫楼804举办2018年第3期题为《“会计错配”的理论解读学术讲座。讲座会计学院刘昌胜老师主讲,会计学院杨锡春教授主持,商学院MBA及会计学院的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刘昌胜从三个方面讲解“会计错配”,一是会计错配是什么、为什么重要以及为什么这样应对。“会计错配”的定义强调,错配是指对资产和负债采用不同计量和确认方式下造成的利得或损失不一致,考虑到该定义由外文翻译而来导致的理解困难,特别以花旗银行为例加强同学们对于“会计错配”的认识。花旗银行在经营不善亏损9亿美元的情况下,却因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下降而引起利得,最终实现16亿美元净收益的异象,强调了研究“会计错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收益计量受会计错配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其经过了配比模型的建立、真实收益学说的发展与应用两次跨越,由此收入、费用、实现配比的概念转换为关注净资产的变动。要计量收益,就要清楚真实收益的形成,传统会计收益强调“实现”,货币收益强调“应计”,经过调整后才能得到真实收益。早先的观念认为利润是核心概念,其计量与计算在财务会计中是最关键的。在资本市场上,利润被认为是反映公司股价的指标,一旦错计就会误导资本市场,因此要求提出利润的管制与规定等。其中机械性假说核心是自愿性会计政策,EMH重视披露,相结合就形成了准则和披露都应该管制的思想。之后实证会计三大基本假说的出现引出了其他影响收益的因素,因此在这方面又带来了对公司治理的关注。
    刘昌胜说,既然是错配,那对应的解决方式自然是达到匹配,即做到分层,并使资产与负债处于同一层计量。然而错配往往是出现在金融工具计量中,若存在于基本准则中则会不适用,这是应该重视的点。真实收益包含公允价值、资产负债观与综合收益一体三面,要做到完全准确的计量一般很困难。但我们始终保持着从决策有用的观点去看待,则在意的不是基数的完全准确,而是带来的排序结果。
      参加讲座的的同学们表示从讲座中收到了专业的启发。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