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讲坛: “非遗美学与生活艺术交流会”激活文化传承与高校美育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4-26

2025年4月25日,锺正山美术馆内,一场以“非遗新青年:薪火不熄 美育长青”为主题的艺术交流会,将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高校师生齐聚一堂,探索高校美育从“知识传授”到“文化赋能”的转型路径,为非遗传承注入“青年基因”。本次交流会由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崔木扬主持。

本次交流会邀请到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邓孝维、云南芷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玲玲、瓦猫非遗传承人张航,以及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陶艺工作室教师侯蒙四位嘉宾。四位嘉宾分别从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生活美学的实践路径、非遗的年轻化表达和高校美育的创新模式四个维度展开对话,为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美育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交流会上,邓孝维从建水紫陶的泥料、工艺、器型等特性和及其文化底蕴,讲述建水紫陶的壶器如何融入当下生活。他强调,建水紫陶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积淀中,更需通过当代生活场景的适配性实现活化传承。此外,他指出建水紫陶有很宽广的发展前景,他呼吁高校设计及艺术专业学生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结合材料实验、用户需求研究等学科优势,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设计语言,共同探索非遗产业化的创新路径。

刘玲玲结合自身对茶文化的长期研究与实践,以“茶”为切入点,阐述了非遗产品从单一实用功能向文化情感价值延伸的转型路径。她通过茶道美学、生活场景应用等案例,具体说明如何将传统茶器、茶俗与现代生活需求结合,例如:以紫陶茶具承载茶道仪式感,用茶香衍生品融入日常家居,使非遗技艺成为连接传统审美与当代生活情感的纽带。她同时建议在校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文创工作坊等资源,从“手作体验”和“文化调研”切入,在实践中深化对非遗技艺与美学价值的理解,培养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可参与的现代生活美学的能力。

90后瓦猫非遗传承人张航的分享引发了学生群体的热烈反响。他以个人设计实践为核心,通过展示近年创作的瓦猫作品,直观呈现了传统技艺与年轻审美的融合路径。张航强调,其创作始终遵循“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原则——既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构瓦猫的视觉符号,又严格保留传统瓦猫“镇宅纳福”的文化内核与制作工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一种“以年轻化表达激活文化基因”的实践范式。

交流中,侯蒙老师以学院近年实践成果为例,分享了高校美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落地路径。他通过《五福归堂》等作品展示了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元素解构-现代设计语言转化-生活场景适配”的完整链路。侯蒙强调,此类尝试并非简单叠加传统符号,而是通过材料实验、功能创新等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在保留非遗技艺核心特征(如紫陶泥料特性、传统纹样寓意)的基础上,开发符合当代审美与实用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

交流会后,保险22-1班的游蕊同学表示,会上刘玲玲老师的分享让她对“美学”有了全新认知。“以前觉得美学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但刘老师用自己的具体案例,让我意识到文化之美其实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尤其是她提到‘如何将专业所长与生活美学结合’,让我开始思考——或许我的专业背景也能成为挖掘生活美学的工具。”游芮坦言,这次分享为她打开了视野,未来希望在课程实践或社团活动中找到专业与美学的结合点,逐步探索属于自己的方向。

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翟佩涛在活动后难掩兴奋:“张航老师分享的瓦猫内容让我特别感兴趣。之前在《创新创业基础》课上老师提到过傣纸材质的瓦猫工艺品,但今天通过实物案例和设计思路的拆解,才真正了解了瓦猫。”他提到,张航老师对瓦猫造型符号的提炼(如夸张的獠牙、圆润的体态)与当代设计语言的结合方式,让他意识到视觉符号的跨媒介延展性,这对他很有启发。翟佩涛计划选修侯蒙老师的陶艺基础课程,希望通过亲手体验泥料塑形、釉色实验等环节,更深入地理解非遗技艺,为后续的视觉设计提供扎实的基础。

此次“非遗美学与生活艺术交流会”搭建起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与高校师生深度对话的桥梁,各方从技艺转化、美学实践、年轻化表达及美育创新等多维度展开探讨,为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美育融合提供了可落地的思路与范式。也激发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更推动他们主动思考专业所长与非遗美学的结合点,为文化传承与高校美育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