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下午,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学生处联合主办的以“非遗正青春:指尖匠心 光影新声”为主题的非遗器物与影像展开幕式在锺正山美术馆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学校副校长胡海彦,宣传部部长寸丽锋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以“非遗陶艺”与“非遗主题摄影”双线并行,展出150余件非遗陶艺精品与140余幅摄影佳作。其中,建水紫陶、尼西黑陶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经典器物与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师生的创新作品同台亮相,更有来自马来西亚锺正山美术馆的馆藏珍品跨越国界参展。摄影展区则通过60余位摄影师的镜头,定格云南非遗技艺的精湛瞬间、民俗节庆的热烈场景。展览通过非遗器物与影像的跨界对话,将千年技艺与青春创意深度融合,为高校美育注入传统文化基因,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开幕式上,学校学生处处长沙磊、建水紫陶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林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朱宝昆、OPPO云南市场部经理马晓瑛,以及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兼锺正山美术馆馆长袁洪等嘉宾先后致辞。沙磊在发言中强调:“非遗进校园并非仅是一场展览,而是一次文化火种的播撒行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年群体成为非遗传承的接力者。”

袁洪进一步指出,“非遗文化绝非静态陈列的标本,而是需要学生以实践热情与专业智慧共同激活的‘活态艺术’。她呼吁同学们在观展与学习过程中,既要体悟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精神,更需思考如何以当代视角重构非遗价值,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李林峰副主任则从产业视角补充道,“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年轻群体的深度参与,而高校作为文化创新策源地,正是破解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脱节难题的关键。此次展览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推动紫陶技艺从传统作坊走向校园课堂,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典型样本。”

为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向常态化、专业化发展,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朱宝昆代表协会向云南财经大学正式授予“非遗文化研习基地”牌匾。该基地的建立,标志着非遗保护模式从短期活动型合作升级为长效共建型机制,未来将通过多种举措,推动非遗技艺从“阶段性展示”转向“系统性传承”,使其深度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实践创新与文化育人全流程。

本次展览共展出20余类非遗作品,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波、建水紫陶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林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朱宝昆三位嘉宾共同为参展的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及高校学生代表颁发荣誉参展证书。

同时,锺正山美术馆艺术讲坛开讲,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及高校教师,围绕“非遗技艺如何转化为当代生活美学课程”“高校美育如何反哺传统工艺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探索非遗与高校美育体系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本次展览紧密贴合学校“三风”建设工作部署,通过美育实践落实“三进一出”的活动目标,充分发挥美育在滋养学生心灵、提升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此次非遗主题展览将持续开放至5月13日。期间还将在学生一站式社区开展“非遗大师课”系列活动,将课堂延伸至学生社区,鼓励学生从单纯的参观展览转变为亲身参与非遗体验,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