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明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叙事
作者:夏语婕 指导教师:柳佳明
破冰试水 勇立潮头
1983年深秋的昆明,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梧桐叶沙沙作响,陈瑞明夹着教案匆匆穿过走廊。此时的中国,正如邓小平所言"摸着石头过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雷仍在神州大地回响。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亟待破冰的当口,国务院一纸文件如巨石入水——要求全国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必须通过国家考试。这不仅是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战役。
陈瑞明站在教室窗前,望着二十多位被省经委紧急召集的厂长经理。他们中有昆钢的"老军工",有云锡的"技术派",灰蓝中山装上的钢笔痕迹还带着车间油污。这些在计划经济中成长起来的管理者,正如作家王彬彬笔下的时代缩影,"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会管理"。当陈瑞明翻开国家经委下发的《企业管理》教材时,窗外正驶过载满甘蔗的解放牌卡车——云南这个边疆省份,即将在改革浪潮中书写自己的答卷。

杏坛深耕 桃李争妍
在摸底测验取得全国第二的奇迹后,1984年7月的统考现场成为见证历史的舞台。昆药厂长郭睿清以全国第一的成绩摘得"状元"桂冠,玉溪卷烟厂李涛、云南白药厂朱宝凤斩获"双优厂长"。自此,经干院从边疆院校跃升为国家经济改革的战略支点。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14年后,这所培养出全国“厂长状元”的学院,将与云南财贸学院共同铸就今日的云南财经大学。此时的陈瑞明抚摸着漆面斑驳的讲台,想起三年前初到经干院的情景。这座由工业干部学校蜕变的院校,正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焕发新生。
1995年深冬,当陈瑞明送走最后一批厂长经理培训班学员时,经干院已累计培育企业管理人才三千余人。那些带着边疆口音的学员,有的后来成为国企改制先锋,有的创办民营企业——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将市场经济理念播撒在红土高原,成为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奋力生长的生命力量。
仁心化雨 守真不移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的伏笔,当1998年经干院汇入云南财贸学院的洪流时,六旬陈瑞明抚摸着他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词典》书稿,站在云南财经大学新校牌前轻笑:“校名会变,但淬炼人才的炉火永存”。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教育转型,他坚持在预科班课堂上讲述《资本论》,正如史铁生所言"经由光阴与山水,走成教育者的模样"。
当贫困生杨惠菊攥着乡亲们凑的千元学费不知所措时,陈瑞明顶住"没有先例"的压力,在校长办公室据理力争三个小时。最终争取到的"学费减半+勤工俭学"方案,让这个女孩得以继续完成学业。这种教育情怀,恰如两弹元勋陈国泉"顶天立地事,隐姓埋名人"的坚守。
这份温暖同样照亮过迷途者。中年跨行的王玲玲老师,在刚进入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上课时,学生对她的教学情况评价不好,这令她感到茫然无措。陈老师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亲自去听王老师讲课,肯定她的教学能力,不遗余力地传授教学经验,手把手地教她讲课技巧、板书设计、如何突出重点以及控制语言快慢。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王玲玲老师下定决心要勇敢面对职业道路上的各种挑战,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她称陈老师为自己“成长的引路人”。
银龄睿智 融贯今昔
92岁的陈瑞明老先生深居于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旧址,退休多年的他,早已极少踏入云南财大校园,如今的师生对这位老者也较为陌生。但他身上有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气质——晨光中打太极时的悠然,钻研股票时用Excel做数据分析的专注,这些画面构成了奇妙的融合。
“入党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锻造服务人民的筋骨。”回首往昔,六十年代他服从组织决定,从物理学转岗成为哲学教师。这份对信仰的坚守,对组织的忠诚,让人们懂得,为何这位与时俱进研究股市的老人,始终将1964年版《共产党宣言》摆在书柜最显眼处,那是他一生的精神坐标,即便岁月流逝,光芒依旧。
薪火相传 云岭铸魂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回望,陈瑞明的教育人生恰似改革开放的微缩胶片: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培训,到市场经济时代的企业家培育;从合并转型期的阵痛,到教育强国目标下的新使命,他的人生故事中藏着解码时代的密钥。当我们在校庆典礼上欢呼“云财跻身省属重点大学”时,可曾想过教育强国的基石,恰恰是陈老们甘当“铺路石”的岁月? 那是一位老人用半世纪书写的注脚:所谓“立言立功”,不在青史留名,而在让每个平凡学子手握改变命运的钥匙。
陈老用他的一生见证着从边疆干校到区域财经智库的沧桑巨变。这或许就是"五老"精神最生动的诠释——既做时代巨轮的划桨者,更当精神火种的传灯人。
梧桐叶又落了,而烛火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