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南垣:深耕教坛的薪火引路人
作者:黄文君 指导教师:付惠
赓续精神血脉,锚定教育航标。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老教师以坚定信念、深厚学识和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筑牢坚实根基,以心血和智慧浇灌出万千桃李。怀揣着对知识传承者的敬意,我们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访谈之旅,与云南财经大学教授许南垣老先生促膝长谈,以心印心,追溯在他的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从播种、开花到结果的壮阔历程。
筑魂燃灯:师者躬耕守初心
昆明的下午,微风中夹杂着暖意,与许南垣老先生的见面就这样如期展开。老先生幽默风趣,亲近学生,抚平了我们一行人的紧张不安。谈到他的事业轨迹,老先生抚着椅把,带着回忆的神色,先与我们分享了他下乡当知青的岁月往事。
知青年代是中国教育在时代转型中探寻出路的特殊时期。面对那个于我们而言略显陌生的时代,我们询问老先生知青时期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许南垣老先生微笑着回忆:“有很多事情都很难忘怀,但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一次粮仓着火。最先进去救火、收粮的人,就是我们这些知青。那样的凝聚力、一个集体的协同合作,是一种无形的冲击。”共同垦荒的汗水联合协作攻关的智慧,个体力量被熔铸成改变现实的集体伟力,生动地诠释了知青时期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结合知青时期种种时代精神的历史照耀,许南垣老先生有感:“在经历了一段通过实践摸索理论道路的岁月后,我真正深刻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可以强国复兴。”于是,怀揣着助力思想传承与知识文化传播的初心,老先生毅然决然投身教育事业,自此开启了长达40年的育人征程。
筑脉传薪:严训慈教续师道
谈到教学,许老先生从回忆往事的坚毅中倏地柔和下来。老先生投身教育事业四十载,获得多次校级、省级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政领导干部荣誉。他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由此对学生们提出衷心的建议与呼吁:“不论何时,都要如饥似渴地学习”,还在教育学生方面总结出了两个“不做”与三个“对得起”:不做纨绔子弟——要求青年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肩负时代使命,忌贪图享乐、游手好闲;不做“两脚书橱”——学习知识要学于心、化于行,适应时代发展浪潮,明白“顺水推舟”,才能“激流勇进”,对得起父母——以寸草之心,报春晖之暖;对得起老师——不辜负三尺讲台上燃烧的热忱;对得起自己——让岁月见证每一滴汗水的价值,不让奋斗的足迹湮灭于时光长河。
许老先生对学生的殷殷期许,恰与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同频共振。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锚定人才培养方向,既要筑牢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根基,也要推动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更要引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成长成为贯穿生命的自觉追求,从而塑造健全人格、厚植精神沃土,为国家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筑景兴乡:教旅融合焕新颜
交谈间,许老先生还以询问家乡为引,自然地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报出籍贯,他总能信手拈来各地的风景名胜,在谈笑之间彰显出深厚的学术积淀。老先生深耕旅游专业领域数十载,始终致力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多年来,他积极投身于旅游扶贫示范村规划建设工作,多次出席行业研讨会议,深入云南各地乡村开展实地考察,因地制宜设计旅游发展方案,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注入了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服务民族复兴要求教育紧密对接国家发展实际需求,教师队伍建设也强调教师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的能力。”
老先生将专业学识躬身注入产业实践,让知识走出“象牙塔”,并将其播撒在贫瘠的乡村土地与待开发的旅游片区,让其整体发展得到实质提升,为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注入强劲动能,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蓝图中,砌下一块块坚实的发展之基。
筑基弘道:薪火相传拓新篇
而今,许南垣老先生已经退休不再在校任职,但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忱与对岗位的敬业担当,总能在学校需要之际,驱使他及时返校支援。在谈到回校与学生们进行学术交流探讨,能够亲历学生们的成长时,许老先生面露满足和欣慰的笑容,但谈到对当代学生的号召和呼吁时,老先生严肃认真地强调:“现在的大学生条件比以前好许多,但认清自身使命很重要。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有责任感,还要广泛、积极地学习传统文化,深化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思考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志存高远。”
在一代代优秀教师的引领下,教育理念与精神薪火从三尺讲台蔓延至广袤天地,始终熊熊燃烧。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们循着老教师的足迹前行,以课堂为阵地,以知识为火种,在教书育人中传承文化基因,在守正创新中培育时代新人,让教育的光芒始终照亮民族前行的方向,共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