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云南财经大学陈榆华老师
作者:陈兰心 李慧欣 吴晗 指导教师:李昀璟
在云南财经大学这片学术沃土上,陈榆华老师犹如一棵扎根教育土壤的常青树,以三十余载如一日的坚守与探索,书写着属于教育工作者的动人篇章。任教于云南财经大学(原云南财贸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的他,始终将“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作为职业信条,在数学教育与跨学科教学领域深耕细作,不仅重塑了微积分课堂的活力,更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范本。
一、洞察教学痛点,开启研究新篇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高校微积分教学普遍陷入“重逻辑轻体验”的模式桎梏。作为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陈榆华敏锐观察到:面对极限、导数等抽象概念,多数学生因缺乏具象认知载体,难以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这种困境不仅影响学习效率,更抑制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005年,陈榆华与谭莹老师组成研究团队,以“如何激活微积分课堂”为切入点,开展为期两年的系统研究。他们深入分析300余份学生课堂反馈问卷,发现87%的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时依赖生活经验类比,这一数据坚定了他们挖掘非逻辑因素教学价值的决心。最终,二人合作撰写的《浅谈非逻辑因素在微积分教学中的作用》发表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文章创新性地提出“逻辑推导为骨,非逻辑因素为肉”的教学理念,为数学教育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二、创新教学实践,重构课堂生态
陈榆华老师的微积分课堂,堪称非逻辑教学法的生动实践场。在极限概念教学中,他引入“龟兔赛跑悖论”“芝诺悖论”等经典案例,引导学生从直观认知出发,通过辩论与猜想构建初步理解。某次课堂上,学生们围绕“0.9循环是否等于1”展开激烈讨论,陈榆华并未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生活中的“无限趋近”现象——如逐渐拧紧的螺丝、不断折叠的纸张,帮助学生在具象体验中理解极限本质。
面对复杂的微积分证明题,他独创“直觉预判-逻辑验证”双轨教学法。在泰勒公式推导教学中,先展示函数图像的拟合效果,让学生凭直觉猜测多项式结构,再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验证猜想。这种教学方式使抽象知识具象化,2020级学生期末测评数据显示,采用该方法的班级,证明题得分率较传统班级提升23%。
在导数的经济学应用教学中,陈榆华将跨学科思维发挥到极致。他结合云南当地普洱茶产业,创设“茶厂成本优化”模拟项目:学生需通过收集茶叶采摘、加工、运输等环节数据,建立成本函数模型,运用导数知识求解边际成本。这种将经济现象与数学工具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原本晦涩的数学公式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相关教学案例被纳入云南省高校数学教学优秀案例库。
三、推动学科融合,培育复合人才
作为计算机科学系教师,陈榆华深刻认识到数学思维对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支撑作用。他主动与软件工程教研室合作,将离散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与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在“图论与最短路径算法”教学单元中,他以昆明城市交通路网为研究对象,带领学生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进行路径规划,通过数学建模分析算法时间复杂度,使抽象的计算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项目。
他主持开发的“数学-计算机交叉实验课程”,涵盖机器学习中的梯度下降算法、数据加密中的数论应用等前沿内容,成功培养出一批兼具数学建模能力与编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中屡获佳绩,近五年累计获奖27项。
四、薪火相传,践行教育初心
陈榆华始终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育人理念的传承。他牵头成立“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室”,通过“听课评课-案例研讨-课题共研”三维培养模式,助力12名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在他的影响下,计算机科学系形成“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良好氛围,团队先后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出版特色教材3部。
如今,虽已临近退休,陈榆华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他常说:“教育是点燃火种的事业,每个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一颗火种。”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纯粹热爱,如同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无数学子的求学之路,也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树立了坚守与创新并重的典范。未来,相信会有更多教育工作者循着他的足迹,在探索与奉献中续写教育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