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丹平教授的教育实践与时代担当
作者:杨芳 指导教师:候玉萍
当《云南财经大学赋》的石刻在校园中镌刻下“扎根红土,经世致用”的精神密码,郑丹平教授用四十年教育生涯诠释着这八字箴言的深刻内涵。作为校青马学员,在研读她从知青岁月到大学讲台的人生轨迹时,我看见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教育强国征程的自觉——从知青岁月的竹篱灯火到大学讲台的春风化雨,她用生命书写着“五老”群体在教育沃土上的深耕故事。
夯土为基:苦难岁月里的知识守望
1970年的西双版纳曼岭水库工地上,17岁的郑丹平用竹畚箕挑运沙石,夯土声中仍藏着对知识的执念。当暴雨掀翻茅草屋顶,她躲在竹床底下护住《古文观止》;在兵团板报上填《满江红》的夏夜,文字成了穿透艰苦的光亮。这种守望在1978年化作高考考卷上的坚定选择——放弃返城机会,以云南大学中文系为起点,让澜沧江畔的夯土精神转化为教育初心。她常对学生提起那段岁月:“知识是心灵的蓑衣”。在景洪县委宣传部工作时,她用调研报告记录边疆教育现状;调任云南财贸学院后,《大学语文》课堂上总带着知青时期的农谚笔记。这种将生命体验融入教学的自觉,让文字有了体温,也让“教育救国”的理想从抽象走向具体。
赋写春秋:文化传承中的教育觉醒
2015年,郑丹平教授创作《云南财经大学赋》的过程,是一次教育精神的诗性觉醒。三个月校园踱步,她让校训石的“好学笃行”与银杏道的年轮对话,最终以“经世致用熔铸财经魂魄,厚德致远涵养滇域文风”定格办学精神。这块高2米的石刻如今成为新生必修课的现场,她领着学生诵读“红土培根,汲云岭之灵秀”时,总让阳光成为文字的注脚。
作为传媒学院创院院长,她将这种文化自觉转化为创新实践:年届半百赴复旦大学访学广告学,主导建立的实习基地获教育部“很专业”的评价;为让新闻传播专业扎根云南,她带着团队走遍滇西村寨,让茶马古道的故事成为教学案例。当学生王浩在她的课堂上读懂“青丝织梦”的深意时,教育已超越知识传递,成为文化基因的唤醒仪式。
青蓝相继:讲台前的精神接力
在“学云财赋韵”讲座上,郑丹平教授展示的那枚毛竹书签令人动容——知青时期削刻的“好学笃行”四字,已被岁月磨得发亮。这种精神接力贯穿她的教学生涯:为让《项脊轩志》贴近00后,她结合知青时期的生活体验,以场景还原和实物教具(如自制毛竹书签)解析文本情感;面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技术迭代,她推动跨学科师资建设,引进多元背景的专业教师,带领团队与传媒企业共建实践平台,将前沿行业经验融入课程体系。
2024年访谈中,她对青年学子的寄语尤见赤诚:“教育者要做光的折射器”。作为校青马学员,我曾在团校学习中感受到她对青年成长的关注——她在“青春·云财说”讲座中,常以自身经历诠释校训的时代新义,引导学生在文化传承中锚定人生坐标。这种影响如春雨润物:她带过的学生中,有人扎根边疆做乡村教师,有人将广告创意融入非遗传承,教育强国的种子已在红土高原生根。
从曼岭水库的夯土声到智慧课堂的数字化浪潮,郑丹平教授用四十年教龄证明:教育家精神不在宏阔叙事,而在每堂课前的精心备课、每次与学生的促膝长谈、每次为教育创新的勇敢迈步。当我们在石刻前诵读校赋,“浩茫”二字上的金辉里,正映照着一代教育工作者给时代的答卷——那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绵长叙事,更是教育强国征程中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