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工作

关工委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工委工作 -> 正文

烛 脉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17


————记徐明娥老师与她的教育“真”基因


国际工商学院 会澳24-3 吴雨洲

“师者的心中得藏一团火,为指引、为照亮、为传承。”


    当第一抹烛光照亮了徐老师时,成为教师的种子便已经埋下。“关于成为教师的初心,我想主要跟我的原生家庭有关。”徐老师在教师世家成长,对教师这一职业一直怀有憧憬。她在填报志愿时三个志愿都填报了师范专业,只为将烛光传承下去。

第一滴烛泪,落在了皱皱的纸币上。这滴烛泪,名为关心。

    “能借...十块钱吗?”一位羞涩的男生抠着自己的衣角,“想过次生日。”徐老师把纸币折成小方块,塞进他磨毛的衣兜。“不要找借口,这是老师给你的!下次,不要和别人比物质。但是如果学习上有困难,要记得来找老师。”

时至今日,这名学生仍与徐老师保持着联系。他表示“忘不了,当年您给的何止是钱,是教穷孩子挺直脊梁的秘方。”时光不曾冲淡他们之间的师生情,反而将这段回忆发酵成了可以珍藏的蜜酿。

    第二滴烛泪,落在了教案的字里行间。这滴烛泪,名为严谨。

    “那个词不是念作鬼鬼祟祟(chóng)!”一次偶然的机会,徐老师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念错了音。从此,她的书案一直立着两物。一物:立词典以照字骨,第二物:立收音机以正腔圆。她以“教师错一字,学生误一生”为戒,仔细校对每一个字,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知识的传递。她强调“千学万学、学问真知,一定要注意学术的严谨性。”

第三滴烛泪,落在病床的蓝白条纹上。这滴烛泪,名为真诚。

那天,徐老师看见传染病房的蓝白被单在发抖。 她没有犹豫,捂住女孩冰凉的手:“别怕!老师在你身边!”掌心温度渗入肌肤时,泪痕在蓝白被套上蔓延,记录着两颗心破冰的坐标。

后来徐老师回校时,女孩带着花束拥进她的怀中:“从前总是对您有误解!现在...”台下哄笑淹没了后半句。但她知道,那是冰融之水灌溉出的花。

    第四滴烛泪,落在了夕阳中的新讲台。这滴烛泪,名为赓续。

“要向内求,不断提升自己。”徐老师对我们这样说道,而她自身,便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无偿开设的诗词鉴赏班;仔细标注了情感起伏的朗诵手稿;一套整齐的画笔;甚至是K歌软件里第一名的战绩。“我的女儿说我比她还懂得使用手机。”徐老师不曾停歇,她真正贯彻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即便站在新的讲台上,她也仍将烛台擦得锃亮。

“我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是我很充实,我总是会忘记自己的年龄。”她微笑着向我们讲述着这一切,就像她曾经对待学生那样。“眼花了我就改听书,手没力了我就改唱歌。”她知道,她还能照亮更多在黑暗中前行的人。

时光滚滚向前,而唯烛光不减;历史正在翻篇,而有初心不变。“要做蜡烛,要做人梯,一辈子无怨无悔”,这是徐老师的人生格言。学生羞涩借钱,她无私给予帮助;有人发现了她的错误,她大方承认后认真改进;学生的不接纳与误解,她以真诚化解。在退下旧讲台后,又主动站上新讲台。她真正以红烛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以赤诚之心展现了师者担当。

“千学万学学问真知,千教万教教做真人”。从外婆和母亲那接过的烛光,在徐老师的心中熊熊燃烧,而她也在这之后继续将师者的烛光传递下去,形成了清晰明亮的“烛脉”。

她总说“我只是知识传递中小小的一环,一个普通人,一个合格的教师。”但我们深知,正是每一个像徐老师这样的红烛,形成了浩瀚的烛群,照亮了整个中国!

    访谈结束时,徐老师笑着同我们说再见。而我也在此时看见了燃烧的红烛;看见了“付真心,传真知,做真人”的具体体现;看见了师者烛脉的传承。

    瞧,窗外的树苗正抽出嫩枝。